搜尋此網誌

2011-05-31

美國大學生實習生職位難求 介紹機構蔚然成風

原文網址: 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windows.aspx?windows_sn=6356

駐美國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文化組
美國大學生實習生職位難求 介紹機構蔚然成風

美國華盛頓郵報 428期 2010-09-23

來自全美各地的大學生每到暑假就會大批湧入華府,願出代價,只盼能獲得一個不給薪的實習生職位。實習生一職僧多粥少,又要通過寄履歷、建立人脈以及數不清的面試,既繁瑣又不容易成功。業者看準了這個市場,發展出實習生職位介紹所,幫助這些大學生找到理想的實習地方。

這項新興行業在別的地方或許還很少見,在實習生職位眾多的華府卻已行之有年。每年華府提供20,000至40,000個實習職位,其中介紹所就媒合了2,500個職位,而且媒合數也在逐年增加中。介紹所提供的服務項目眾多,除了介紹實習工作外,還包括住房、夜間進修、華府旅遊以及大學學分抵免協助,每名索價大約3,000至9,000美元不等。

華府最具規模的實習生職位介紹所當屬華盛頓實習及學術論壇中心(Washington Center for Internships and Academic Seminars),過去三年來,該中心每年都成功的媒合了1,500個實習生職位。該中心一個暑假含住房的收費是9,000美元,該中心也募款或接受捐助,提供及安排實習機會。其餘幾個有名的實習職位介紹所還包括華盛頓實習中心(Washington Internship Institute)、美國研究基金會(Fund for American Studies)和美國實習計畫(National Internship Program)。華盛頓實習中心於2007年媒合了120個實習生職位,今年計畫增加到200個,一個暑假收費7,000美元。美國研究基金會在2005年媒合了370個實習生職位,今年增加到525個,一個暑假收費7,800美元。美國實習計畫去年幫助了166名學生申請實習生,今年預計增加到250人至300人,其註冊費是3,400美元,不含住房。

美國還有不少提供實習生職位資訊之網站,只有已付費之會員才能看網上資料,也有網站教學生寫申請實習生職位之履歷表及面談技巧。

譯稿人:張曉菁
資料來源:
美國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August 30, 2010). "More would-be interns paying thousands to land a coveted spot"

歐洲MBA課程更為多元文化、國際化,取代美國成主流

原文網址: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windows.aspx?windows_sn=6526

駐芝加哥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文化組
歐洲MBA取代美國成主流

摘自2010年10月1日,高等教育紀事報(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433期 2010-10-28

蓋瑞特(Elisabeth Garrett)在布宜諾艾利斯長大,原本在紐約工作,經比較大西洋兩岸的MBA課程後,她決定到巴黎高等商學院(HEC Paris)攻讀學位,和其他來自五十個國家的同學一起努力,蓋瑞特表示,「美國的MBA課程雖然宣稱很國際化,但不如歐洲課程多元化。」

近年來,是歐洲商業學校在招募國際學生方面有相當進展;和美國兩年的課程相較之下,歐洲多數的MBA可在一年內完成,強烈吸引希望少付一年學費、多一年時間賺錢的學生。

2009年商管研究生入學考試委員會(Graduate Management Admission Council, GMAC)公佈一項研究,證實有越來越多外國學生申請MBA時傾向美國以外的學校。負責主辦全球多數頂尖商業學校入學測驗的GMAC指出,要求將考試成績寄至美國國內學校的考生人數,已從2000年的75%下滑至今年的42%。

學生可能因為美國就業市場停滯,加上自九一一恐怖攻擊之後,工作簽證限制緊縮,打消赴美就讀意願。同時,隨著學生本國國內MBA人才需求的增加,國際學生將其他離家較近的MBA課程列入考慮。去年,GMAC舉辦的考試人數,非美籍學生首次超過半數。美國國際學生入學辦法趨嚴的受惠者之一,法國首屈一指的高等經濟與商業科學學校(Essec Business School)為受到國際商管學院促進協會(AACSB International)認證的第一所歐洲學校。Essec校長Pierre Tapie表示,「身為院長,我私心地認為,越多人被排拒在美國門外,改到這裡來就讀,我越高興。」這句話不只應用在國際學生身上,教師的情況亦同。

雖然近年來美國商管學校大力推動課程全球化,Tapie校長認為歐洲學校較能提供真正的多元文化體驗。「我們較國際化,因為我們的國家較小,英語也不是我們的母語。」他指出,「大家對歐洲有限空間裡的多元化,非常感興趣。不管你來自上海、莫斯科或是孟買,五個小時以內的車程,你可以看到五個國家、聽到五種語言、欣賞到15種景觀。」大多數的歐洲MBA課程要求學生至少會講兩種語言;法國高等商學院的新課程將要求學生至少會講三種語言。

位於法國楓丹白露的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為全球頂尖MBA課程之ㄧ,該校在新加坡、阿布達比皆有校區,並提供十個月內可修畢的密集課程。該校學生來自全球83個國家,國際學生比例高達93%。法國高等商學院MBA課程副院長Valerie Gauthier表示,十年前,該校MBA課程學生多為法國人;如今,只有20%。人數成長最多的是印度和美國學生。

美國傑出MBA課程的主管表示,他們也在為學生融入全球經濟作準備,其中包括和海外商業學校合作。美國達特茅斯學院的塔克商學院(Tuck School of Business),提供學生至多所海外學校交換的機會,如HEC Paris、Essec以及倫敦商學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也與INSEAD及其他海外課程建教合作,提供學生交換計畫。華頓商學院MBA課程主管表示,36%的MBA學生為國際學生,來自68個國家。不過,根據國際商管學院促進協會針對176認證會員單位(accredited school)所做的調查顯示,2005至2009年間,國際學生就讀美國全職MBA課程的人數比例從29%下降至25%。(這段期間內,來自美國的學生人數比例上升至31%,國際學生人數則小幅增長9%。)

「歐洲課程越來越受歡迎,不代表美國學校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降低。」負責評鑑歐洲商業學校的歐洲管理發展基金(European Foundation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品質服務部副主任Ulrich Hommel認為,「這僅代表多元文化、國際化教育已成趨勢,而歐洲學校有時候被視為較能符合這個潮流。」

西报:五个原因导致欧洲四分五裂

摘要: 欧元未来前途叵测,欧洲国家领导人为了控制民意和选举进程,不惜使用一切手段抓紧权力,尽管为此他们不得不破坏花费了大量时间并做出很多牺牲才实现的统一的欧洲。欧洲已经四分五裂,如果没有彻底的改革,欧盟一体化进程将逐渐萎缩,令欧洲作为经济和政治实体的未来成空。

原因:一:没有活力的计划;二:价值危机和政治短视;三:团结的消失;四:缺席世界;五:精英的反叛







原文網址: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5/31/c_121475674.htm

西报:五个原因导致欧洲四分五裂
2011年05月31日 08:24:25  来源: 新华国际


【西班牙《国家报》5月15日文章】题:欧洲四分五裂的五个原因(作者何塞· 伊格纳西奥·托雷夫兰卡)

欧元未来前途叵测,欧洲国家领导人为了控制民意和选举进程,不惜使用一切手段抓紧权力,尽管为此他们不得不破坏花费了大量时间并做出很多牺牲才实现的统一的欧洲。欧洲已经四分五裂,如果没有彻底的改革,欧盟一体化进程将逐渐萎缩,令欧洲作为经济和政治实体的未来成空。

原因之一:没有活力的计划

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投入使用后,欧盟通过了里斯本战略,承诺要将欧盟建设成世界上最有活力、竞争力和持续性的经济体。同时该战略还承诺要扩大流通、安全和司法空间,在警务、司法和移民领域实现欧洲一体化。为了完成最终的一体化并实现真正的政治团结以成为21世纪重要的全球性实体,欧盟还着手制定欧洲宪法。

不同于过去那个自信和向世界开放的欧洲,今天的欧洲尽管经历了扩张却显得狭隘;尽管共用欧元却变得自私自利不团结,不再相信和实践原有的价值观,害怕外国人,担心失去自己的身份。很多人后悔欧盟扩张,再也不愿重提这个话题,也不想履行让土耳其入盟的承诺,也没有能力设想巴尔干半岛国家的加入。柏林墙倒塌后的20多年本应是欧盟充实内外的大好良机,但现实却截然相反:扩张之后我们对扩张感到疲劳;制宪失败后对政治一体化感到疲劳;欧元危机后对经济和金融感到疲劳。经过10年的机构和条约改革,将要拯救欧洲免于瘫痪并将它带入21世纪的《里斯本条约》只是一份陌生的文件,看不见它的成果。


原因之二:价值危机和政治短视

目前欧洲危机臼益严重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包括排外势力高涨、欧元危机、外交欠缺和缺乏领导。尽管这几个原因内容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缺乏长期目光。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成员国之间的任何分歧,无论属于什么性质,都会变成相互之间激烈的角逐,希望能在其中获胜而获得有利于本国的资本而不管它对欧盟整体的伤害和削弱。

在经济危机面前,我们所拥有的最重要的宽容和开放价值观受到怀疑并逐渐败退。对外国人的嫌恶可能是因为欧洲总是将问题归咎于移民。事实恰恰相反,如果不考虑改变人口趋势以及目前全欧洲对待移民、相当于慢性自杀的态度,欧洲就将走向经济自杀,因为以目前的人口出生率,欧洲能够劳动的年轻人口将越来越少,为了维持没有劳动能力和日益老化人口的社会开支将越来越大。

原因之三:团结的消失

今天,欧洲经济面对严重而难以解决的各种挑战(尤其是人口老化和丧失竞争力问题),人们普遍认为应该加以解决。问题在于关于欧元危机怎样形成又该如何摆脱,各方的观点分歧不可调和。以德国为首的些国家认为,我们面对的危机是因为某些国家在财政上的不负责任造成的。这意味着要摆脱危机,这些国家必须实行曾经有效、而且正在得到强化的紧缩措施。

这种危机论调会毁了欧洲,应该予以驳斥。我们正面对经济增长危机,这在货币统一建设过程中是正常的,因为只有单一的货币政策,没有财政政策和金融规范的补充辅助,就会出现不平衡,曰积月累就产生了我们现在面对的问题。面对这种形势,因为在设计货币联盟时没有考虑能够避免类似当前危机的必要机制,我们应该做的似乎是讨论如何完善这种联盟以使它能够更加平衡地运作,通过新的工具以及加强机构权威来提高统‘货币的能力。

原因之四:缺席世界

与内部失和同样严重的是欧洲没有能力在21世纪世界舞台上用同一个声音说话和行动。欧洲身为全球最大的经济和贸易实体,又是援助世界发展的最大捐赠者,而且尽管规模有所缩减但依然拥有非常可观的军事和安全机构,但欧洲依然以一盘散沙的方式行使权力,无论是处理与美国、俄罗斯以及中国的关系,还是对地中海近邻行为的反应,都显得效率极其低下。即使是在那些欧洲的影响力非常强大或者理应非常强大的最近的地理区域比如地中海,欧洲都不能团结一致地行动,而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欧洲的政治和经济分量都很重的机构中,欧洲也没有发挥影响力,体现出效率。

我们承诺要实行更有效的对外新政策的《里斯本条约》生效已经一年有余,欧洲在对外行动上依然完全处于瘫痪状态。数十年来,为了换取自己的移民、能源和安全利益,欧洲支持一系列独裁和腐败政权的存在,严重忽略了对民主价值观和人权尊重的推进。但是当这些政权国家的人民最终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自己掌握命运之日寸,欧洲的反应是迟缓、胆怯和懒惰的,领导人更多关心的是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控制移民潮,而不是支持民主变革。

原因之五:精英的反叛

多年以来,欧洲计划向前进是建立在市民与精英分子对于一体化进程的好处心照不宣的共识基础之上的。现在这种共识在两头都已经破裂。一方面,市民收回了他们给予欧洲机构以专制方式管理统治的空白支票,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体化进程已经触碰到国家范围尤其是福利国家和社会政策中最敏感的神经。但更令人吃惊和意想不到的是,在这个人民的反叛中还加入了我们所谓“精英”的反叛。

德国可谓这方面的典型例子。据最新民意调查,63%的德国人不再信任欧洲,53%的人认为德国的未来与欧洲无关。但在精英人群,情况也没什么两样。鉴于德国的重要性,德国的任何变化都将对建设欧洲产生深远影响。欧洲引擎的一个重要零件卡住了,又没有其他零件可以替换。没有了德国的信任,法国可以在经济上幸存下去,甚至可以和英国一起在对外政策上填补德国留下的漏洞,但是显然如果没有德国对欧洲一体化的完全承诺,欧洲一体化根本走不下去。

推薦必看精華

為了釐清自身的立場跟處境,你可以選擇:要主動去認識、參與解決,還是被動的被解決掉,這都是個人的選擇,但請你:務必清楚每個選擇背後所付出的代價。By 胡晴舫

以下目錄中:若「時間不夠」,建議只看【必讀】
(至於【必讀】的下方,則是【必讀】之【各項深入細節】。)

讀的方式:假設你處於對方的情境當中,你會怎麼做?
把對方當作一個代名詞,一個未知數,
然後把自己套入那個場域來思考:
對解決該問題,可能會有用的解決方案。
----------------------------------------------------------------------------
目錄
0. 【必讀】
1. 出國前先調整自己「心態」
2. 抓住跨國「職場商機」的基本功
3. 對目的國「法律」的無知,就是對自己最大的殘忍
4. 您的「跨國文化商數」有多高? 如何善用國際觀為自己、為台灣做出最佳定位和最佳規劃?
5. 中華民族的全球「特色」與移民自處之道
6. 如何使用本部落格去「挖出」自己所需的資訊
----------------------------------------------------------------------------

【必讀】


a. 為什麼我不再鼓勵學生去打工渡假呢?因為,我發現真正會影響一個人的視野與氣度,還是在於他自己看待人生的態度、在他自己是否有用腦思考自己的未來、在他如何規劃自己的人生道路。更重要的是,當他做了決定之後,得要努力實踐,在實踐的過程裡,累積屬於自己的挫敗經驗。

b. Working Holiday不是你想像的那樣(轉載)

c. 僅僅想體驗在日本的生活,開開眼界,我會推薦嘗試打工度假;若是想深入日本社會,且有在異地打拼十年半載的覺悟再考慮正職工作。

d. 真的要小心告訴這些對「在日本工作」很有憧憬的人。日本這地方,旅行是好,養老(你很有錢)也不賴,但工作,絕不簡單。

e.缺乏工作實力和語言能力的人,就算出國,最終也只會流向農場及黑工。那些曾經和你在國外藍天綠茵下相談甚歡的朋友,最後也因為各奔東西而成為了泛泛之交。



f. “出國留學不再是申請海外院校那麼簡單,培訓、規劃、申請、簽證、升學、就業……一樣都不能少,是關係學生一生的選擇和體驗。留學不是那麼簡單”。

g. 留學生最終目的決定他積累的是哪些資源:若不是留在就讀國家工作,所積累的更多是學術資本和工作經驗。若希望留在法國入根扎底,積累更多的是人脈、關係等。若為了拿一個更好學校的文憑,例如法國的高等商學院非常有全球的競爭力,所以累積的是學習和體驗國外生活

h. 教育的盲目投資剝奪了孩子完整人格教養與忍受挫折的能力,使他們處於憂鬱症的邊緣。也浪費金錢和孩子的青春

i. 不少台灣的大學生就像是在念高中,只想要標準答案,和高分。卻不知道自己要念什麼,為什麼而念,念這些對什麼事情有幫助,能夠應用在哪裡。到大四才發現自己很茫然,因為不知道往哪找工作。尋找下一個方向的作法卻只是上網發問,大學畢業時,還是期待網友或父母替自己安排未來,自己跟著照作。

j.對少數真知道自己要什麼的人,大學念什麼的確不重要;但對絕大多數人,大學念什麼,比我們想像的來得重要太多。(by 一個分析師的閱讀時間)

k. 海歸不一定意味著高薪。要想回國後就業競爭力更強,就要:一是在出國前就理性規劃學習目標和職業生涯,從而選對適合自己的專業。要考慮母國就業市場的同質化和飽和程度。二是留學畢業後在海外工作2-3年,多了解所從事行業的國際情況。

l. 韓國政府幫國民找海外工作機會,分析利弊給你聽;成立專責單位,掌握海外就業者的動態,隨時提供諮詢與協助。讓65%的海外就業者,帶著一身本事返國投效當地企業,形成先投資後收成的良性循環。

m. 留學生的幾種年齡層與後續發展選項,與應該怎麼選offer



n. 「美國」如何培養大學入學輔導人員/大學入學輔導(College Readiness Counceling)人員應具備的基本工作常識

o. 低齡留學生心理發展呈現出過渡性、矛盾性、精力充沛、衝動好動,但自我認識和人格特質還沒成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也正形成中。因此出國前準備也要更多:出國前提升外語口語能力、鍛煉獨立的生活能力、入境前對國外文化背景多功課等,這樣他們能更快地適應國外生活、學習環境。要走出消極情緒,就需保持清醒認識,一定要學會照顧自己、積极參与學校的各種學生社團活動、常與家人進行溝通等,面對壓力,一定要積極正面地思考。

p. 留學可能會遇到戀愛、學業選擇、用法律維護合法權益等問題,家長應學習和孩子遠距離溝通,詳細了解孩子的學習、生活和交友等真實想法與具體細節,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和幫助,給孩子具體的幫助和指引,家長要及時溝通,也要鼓勵孩子勇敢面對並獨立解決。不要讓孩子產生抗拒逆反心理。



q. 派駐海外工作到底需要什麼條件?帶著好奇心出國工作

r. [台灣] 海外求職前考量: 1語言能力 2抗壓性 3快速融入迥異文化環境與企業 4海外歷練是否產業需要 5回台後還有原先理想職位嗎?

s. 美國社會企業工作何處尋

t. 新加坡用陡峭的薪資級距,壓低多數中低階級的薪資,將資源集中於吸引高階人才。中低勞動者薪資不見得比台灣高(若考慮新國物價與房租水準,生活品質甚至不及台灣。)

u. 海外工作:若不能融入當地,獲得比較高的薪資,還不如回台灣工作



v. 妥善經營LinkedIn的人才,代表:專業能力,還得擁有英文口語能力及國際視野

w. 三十歲前換三份工作,每份做兩年,看起來「既有工作經歷且穩定性高」,象徵有彈性、有歷練,但抗壓性高、流動率低,足以讓企業信賴而願意錄用。

x. 彭明輝:「非典創業/就業」途徑。



y. 對於把台灣當鬼島而想離開的人,我想勸告:移民的一開始許多年、許多方面都只能淪為次等階級。

z. 青年移民所面臨的各種挑戰:文化差異、孤獨、語言障礙、就業困難、遭受歧視和偏見等,另外在抵達國還會面臨社會和經濟融入問題,可能會阻礙青年移民的發展機會。

za. 移民美国可能面临经济、社会生活、法律、安全、教育、家庭关系等多种风险,綠卡路风险自負

zb. 華人赴美產子風險高,中介難保成功須三思,風險計有:拒簽。被批准入境期可能太短、人地兩生,作息飲食不習慣,會產生緊張焦慮情緒。醫院資質不明。若出現其它情況需要就醫,費用很高。如果生子後,媽媽對服務不滿,難以投訴。



zc. 如果你所在的產業突然發生大變化,今天必須面臨無預警裁員,你能在三個月內,找到和現在一樣令你滿意的工作待遇嗎?什麼是就業力?你需要在興趣與趨勢的交集,有「就業力」

zd. 機器人/電腦正在取代許多工作,機器人/電腦能做有安全顧忌或細密程度超過人能負荷的工作。那你還能做什麼呢:

ze. 我要上網!出國怎麼連 WiFi?

zf. (省時間)如果想知道世界大事/台灣一周大事。

1. 出國前先調整自己「心態」

a. 教導學生「管理自己的生活」

b. 防範留學生變成精神病,出國前必備:承受失敗的心理準備與溝通與自理能力

c. 在澳洲渡假打工要吃的苦頭,與要應變的問題

d. 你憑什麼在海外工作?這些症狀你都修正了嗎?

e. 具備積極的態度、永不減損的好奇心,能夠關懷環境與他人,還能夠傳遞情感並感動他人,這是一個「人」最重要的基本能力了,具備這種能力,我們就擁有面對任何變化的力量。

f. 美國一流大學錄取標準?將來可以影響世界的人,具有這種潛力的人。

g. [台灣] 家有失業者,寬心包容多鼓勵


h. [美國] 菁英大學物有所值? 十大真相

i. 出國留學應注意學校能否提供這些資源

j. 加國麥克琳雜誌建議大學生升學管道可求助專業生涯顧問 How to find the perfect career counselor


k. 應該先了解學生對哪些工作有興趣,將之歸類,然後再告訴他們有哪些科系可以選擇。

l. 在校時,提早利用性向測驗結果,了解現階段適合的工作。若無法應付職場所需,就必須以輔系,實習或打工經驗等知道自身特長與企業主的用人需求,而非單方認為企業應提供自己什麼。

m. 求職可不是發生在大三、大四,若要想順利找到實習、兼職、工作,從大一就要進行職業規劃

n. 旅外急難救助 外交部設 旅外國人留言板和免付費電話

o. 如果你在國外被綁架了,政變了,火山爆發了,暴風雪了,你要怎麼辦?

2. 抓住跨國「職場商機」的基本功

a. Overqualified的陷阱:研究生為畢業後找工作之技巧

b. Underqualified的陷阱:台灣職場的 年齡歧視 很嚴重  真的要警惕小心預備自己的未來

c. 將來要不被淘汰,趁早了解自己往後該學習的、該歷練的、該具備的專長又是什麼?那麼現在又該做些什麼? 特別是四十歲以上,要警覺:公司可能認為你的可塑性太低、發展性不夠、不容易被管理、學習與適應性上都不適合,於是根本找不到工作

d. 出國留學時應該有好的規劃,盡量規避那些在國內已經“人才過剩”的行業

e. 你的優點是否是公司重視的特質?產業需要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是否與你相似?這該是你選擇產業的關鍵

f. 給關心出路的台灣理工學院博碩士生(一) 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

g. 給台灣的理工學院研究生(二):如何研判未來產業的就業前景 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

h. 唸博士班?考慮清楚出路再說吧!

i. 免洗學術:為何念博士往往是浪費時間【部分摘要】

j. [台灣] 殘忍師道 本土社會科學博士生被當作評鑑的工具 畢業後就沒前途

k. 要念歷史研究所嗎?要知道:研究、創作跟讀書之間的差距。台灣的大學歷史系只要求你知道很多相關的知識、基本的組織跟分析力。但歷史研究所,會要求:寫報告的時候,每一條史料都要有憑有據,章節跟章節之間要有關係,兩句話之間都會被要求要說出確切的連結關係。基本上至少要會看英文跟日文,有時可能還要去看德文俄文法文,出去也不見得馬上就能找到工作,還要面對「念歷史出來要幹什麼」的疑問。你的研究最好與現實中的關懷有關係,會比較有持續的動力,現實也可以成為你的觸發點。

l. [台灣] 唸完博士以後可能更難找工作,所以:出國是為開發能力,要願意比沒有博士學位的人更努力去屈就找得到的工作,甚至花更多的時間去找到一份不喜歡但過得去的工作。清大彭明輝的部落格


m. [遊學、度假打工] 學校是否該輔導學生如何思考、做計畫、如何調查、如何爭取權益。 n. [台灣]研究生一定要知道的 -- “秘密” (碩士博士求生祕技)

o. [美國] 社區學院當跳板,再轉入一般大學,但最終未能獲得本科文憑的比例,比正規大學高出36%,划不來

p. 海外經驗要針對為國內未來雇主期望,讓雇主覺得有雇用意義而非「海外自助旅行」而已

q.「有世界觀」的年輕人回國後要被公司重新訓練為適合職場的員工,「達到這要求後」,跨文化理解或國際敏感度才有附加價值。


r. 在國外工作改變你的幾乎都是「回國後更願意專心投入在職場上」,出國前可能抱怨各種事物,回國後能接受自己所處的社會,即使台灣再混亂、工作環境再差都能接受,願意做出改變,若改變不了環境,會願意改變自己。


s. 打工遊學就是炒短線,如果你真的離鄉當勞工,就請你趁早,趁你輸贏面不大的時候去,一但過了一定歲數(我認為是25歲),在你決定出發之前,think again。

t. [轉載]若想壯遊,請在年輕時壯遊。若超過35歲,你會面臨中年轉業甚至中年失業的危機,請勿為了壯遊而變流浪漢。

u. 旅行怎麼讓你成為企業領袖?

v. 依據未來的生涯規畫而選校:留學畢業後在哪一國工作?任教職、做研究或者進業界?

w. 如果學校知道畢業生們在哪工作,我們將能更好的準備學生去適應各種不同的職業生涯,研究生也更清楚將來有哪些職業可供他們選擇。

x. 應徵前必做的功課:對外場服務人員的工作內容瞭解多少?這家餐廳的晉升制度知道多少?有無在職進修的規劃?可向學校老師、有在該餐廳工作過的學長姐,或親朋好友請教,還可以到該餐廳實際觀察一下;甚至在餐廳打烊之後,拉個服務人員直接詢問。這些做法都有助你在面對面試,能有較其他求職者瞭然於胸的準備。

y. 如果一家雇主對海歸開放或者更看重海歸,就會單獨為這個人群設立畢業生或者培訓生項目,或者有的部門是專門為海歸成立的。海歸應該主動去關注這類雇主,找到更好的平台。

z. 念MBA?先釐清職涯目標和工作經驗,此外更應確保現有工作:在職MBA(part-time MBA)課程/經理人MBA(Executive MBA或簡稱EMBA)

za. 《Cheers》雜誌:5本海外工作暢銷好書搶先看

zb. 企業界認可高學歷在職場的價值,因學習得快、解決複雜問題能力也強。但博碩士生常欠缺不可或缺的技能,如進取的團隊合作和發表展現的技巧。應多教導博碩士生創新,勇於在不同的領域運用他們知識,而且要有如企業家的思考能力。



zc. 世界地圖就是你的財富版圖:掌握國際觀,獲利更可觀

zd. 國際新聞對我的工作有什麼幫助

ze. 跨國職業規劃 類別文章之目錄

zf. 台灣人才與他國人才比較之優勢

zg. 多數台灣人不知道如何找國外的工作。這篇是找的方法。

zh. 台灣人在北京找工作 經驗分享

zi. 台灣的人想要找大陸外商公司工作,透過獵頭來找,針對性高,成功率也高。適用的對象,從剛踏出學校的大學、碩士畢業生,到已經工作十年的專業經理人。

zj. 美國找工作:才剛畢業不久 請愛用 Internmatch (http://www.internmatch.com/) 原本篇名:如何在台灣找美國的工作

zk. 用Google alert找工作和收集職涯方向

zl. 各国职场趋势与海外工作网站

3. 對目的國「法律」的無知,就是對自己最大的殘忍

a. 國外工作,[了解相關法令+找到有力的發聲管道] 就有困難,故要充分準備才可處理:勞動力被剝削、工作中可能傷害與死亡風險、不熟法令而被騙錢等問題。

b. 人在國外,為避免被冤枉,務必先瀏覽移民法律律師的網站個案

c. 赴美之外國人須知法律常識文章目錄

d. 你所不知道的國外重要資訊之目錄

e. 在台外籍人士須知之目錄

f. [台灣]僑生/外籍生畢業後在台灣找工作的 相關法律

4. 您的「跨國文化商數」有多高? 如何善用國際觀為自己、為台灣做出最佳定位和最佳規劃?

a. 國際觀 類別的文章目錄

b. 國際觀的好書 類別之文章目錄

c. 彭明輝:要瞭解一個異文化很不容易,更常發生的反而是在接觸異文化的過程中強化了原有的文化偏見;要從異文化的衝擊得到智慧與自我突破,其實也不見得容易(本文建議幾個方法)

d. 矽谷無法被複製:文化移民人才是成功的關鍵(mashable.com):真正創造出矽谷的是特爾曼在史丹佛教學時培養出來的一大批學生,以及這些學生之間良好的關係。特爾曼這些學生最後也都成為了產業內的領導者。

e. 國際志工的問題是:很少有外國人願意花足夠的時間,去充分瞭解一項議題。一個議題不僅包括了表面上的問題,還得對社會、社區,周遭環境、前後因果有一定程度的認識,才算是全面性地瞭解。短期志工的最大受益者其實是志工本身。

f. 我長久懷疑國際志工【表面上做善事,實質效果只是讓志工自我感覺良好,卻對當地社會有害】的商業行為。(因為國際志工缺乏對第三世界國家當地社會的整合研究,國際公益機構對國際志工缺乏足夠訓練和品質教學認證)

g. [關鍵評論網]醜話繼續說:當國際志工其實對「找工作」一點幫助也沒有

h. 旅遊、觀光,其實不是理解一個國家的好方法。旅遊堪稱是國民外交的展示舞台,充滿各種迷霧,至於真正要理解一個地方的風土人情,主要還是透過工作,畢竟那才是一般人的生活場域。

i. 海外遊學學習效果佳的前題是:確保計畫活動具有很強的教育意涵及足夠的背景知識

j. 海外打工旅遊經驗如何真正改變自己

k. 台灣教育培育的年輕碩博士如果一直只待在台灣,難以掌握國際潮流。一定要找機會出國歷練,以補強不足,到國外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或擔任助理教授。高科技公司真正高階職位都是具國際經驗者擔任,一路都在台灣求學的人受限於經歷及語言,很難在國際化的公司被委以重任。

l. 中國哪裡做得比我們好,我們該學習;哪裡做得不好,我們該引以為鑑。我們明天到底要如何和中國競爭?這個才是將你的世界觀、你的世界舞台,從台灣拉到中國、拉到大中華地區,甚至拉到全亞洲的作法。終極思考目標,就是我的觀念要放得更大,而不是局限在台灣,困在台灣,整天互相謾罵,把自己邊緣化得越來越嚴重。

m. 外國人如何看台灣 之目錄

n. 嚴長壽:少有新的人願意去國外待個20、30年,或進入世界級的研究機構,公家機關國際化已斷、海外學者也漸枯竭,是台灣國際化所面臨的最大問題。

o. 曾淑娥是第一個在歐冠賽場出賽,也是第一個取得進球的台灣人。曾淑娥正在各國學習最先進的足球觀念,準備將來回台可以佈下更多希望的種子。她沒有選最簡單的道路,而是選最困難的。因為勇敢,所以她的名字會一直寫在歷史上面。偉大,並不是看他拿到多少榮耀,而是從做出選擇的那一刻,就開始偉大。

p. 台灣人如何從台灣找海外工作 mobile01.com by chloefish

q. 透過人資公司找外派工作,「過去從事相關經歷」更為重要。因海外企業必須確認此人的經歷是可在海外複製、運用,不因市場、文化等等因素而產生隔閡。

r. 每國移民政策都從本國現階段發展出發,不同時期會發布[就業移民]指導目錄.在留學規劃時將這種因素作為導向,是畢業后就業或移民的一大助力,但非絕對方向。因移民政策每年的標準和要求都有浮動,所以如果一直以移民為前提,來選擇專業/工作的話,並不實際

s. 留學生海外求職有策略

t. 國際學生如何在美國找工作by 研究生2.0

u. 從祖國外派,跟留學後在外國工作,不同在哪?

v. 到國外外派地點,為快速累積當地情資+適應溝通模式,要為自己找兩位「文化解說員」。1.在當地有豐富工作經驗的外籍人士,藉以知道外派者在當地工作可能遇上的狀況及解決方法;2.曾與外籍同事共事過的當地同事,能為你介紹當地的市場現況和競爭環境,更助你用符合當地文化的方法表達想法,讓工作快速進入正軌。

w.雖台灣人才最缺的能力是跨文化的溝通與社交,但北美是強調溝通與社交的社會,只要能用他們習慣的方式跟他們溝通,很直白自信地表達自己,不要讓人家猜測,很容易深入地跟他們打成一片。by Winston Chen 台灣工程師的矽谷故事

x. 在國外工作應該注意的決策誤區 - 華人“窮忙族” 範圍廣

y. 跨國公司外派員工薪酬揭秘

z. 賺錢又快又多,然後呢? 在自以為重要的追求過程當中,生命的種種可能性不知不覺就枯竭了,夢想多樣的面向也像洩了氣的氣球般癱瘓,剩下的,或許就只有很多、很多的遺憾,跟很多、很多流水編號的鈔票而已。

za. 在日本,日本人理所當然地用日本式的思維方式和價值標準判斷,並對日本的文化抱有優越感。而中國人,來到日本,當然用中國人的視角和思維方式去感知日本。總之,只有善意、直接而坦誠的交流,讓彼此知道,自己所了解的日本或中國,只是一個片面事實。想提供一個真實的視角,引領大家重新審視自己的看法。

zb. 若要在歐洲充分展示自身的文化元素,首先要看准市場,而且考慮歐洲人對外來文化的意識接受極限,務實、客觀、誠懇的對中國文化向西方社會做出合乎時代要求詮釋,從而開創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新時代。

zc. 進軍全球市場 你應該做好的 4 種心理準備

zd. 英媒:與華人做生意“面子”最重要

ze. 逆向文化衝擊 的目錄

zf. 留學生回國就業的理想與實際

zg. 海歸和本地畢業生雖然薪水起步一樣,但海歸的優勢會在約三年後顯現,前提是他們能沉下心來融入國內職場。一旦在國外積累的語言優勢和國際化視野與國情有效融合,海歸的競爭力就顯露出來。在入職3-5年後出現爆發式增長,約比同年的國內學生高出30%-50%

zh. CEO要的不是你:新時代CEO選才思考力 (此書作者是Head hunter類型的公司總經理,與外商、日商、台商總經理或人事主管打交道二十年經驗,很適合跨文化工作的華人專業人士學習)

5. 中華民族的全球「特色」與移民自處之道

a. 華人移民全球時的自處之道,從挪威極右翼殺人事件的原因看起


b. 第一代移民與同族人群聚是因為自保,異鄉社會可沒真的把你當一份子。因為資訊取得能力跟社交圈,就是跟人家「本國人」不一樣。台灣醫生在美國初期取得的工作條件,不能做臨床醫療,沒那麼容易換醫院。移民的雇主絕對的權力,一定是換來絕對的宰制。

c. 華人移民各國的歷史的模型:從困苦的migrant worker(移工)到浪漫的expat(僑居者)=母國內困境推人出國移工→移工外國社會中低階層→漸漸站穩而後代成長→發現要照顧當地才會得到認定接納與維權。

d. 移民們決意來到新西蘭,就應當積極融入當地的文化、法律、語言和傳統,他們需要很高興地生活在這裏,珍惜這裏的傳統和文化,並隨時準備為這個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

e. 加拿大華人領袖感慨:加拿大政府道歉需要勇氣。因為加拿大民間社會,仍有隱藏的強大力阻向華人道歉。這力量如遇中國與西方國家發生重大對立和衝突,就有可能讓排華浪潮死灰復燃,更何況,華人的生活和文化習慣中,真有許多可議之處,被人詬病之處。加拿大華人要有危機意識,不但不能炫富來壯膽,更要努力讓政府道歉的內容變成教材,成為公民教育的一部分,同時,也要團結一致,繼續參與政治,融入社會,徹底剷除排華的土壤。

f. 在美國,華裔的節儉成性,可能引起各種誤會和糾紛。

g. 聖經 (羅馬書13:8) 凡 事 都 不 可 虧 欠 人 , 惟 有 彼 此 相 愛 要 常 以 為 虧 欠 , 因 為 愛 人 的 就 完 全 了 律 法 。 Let no debt remain outstanding, except the continuing debt to love one another, for whoever loves others has fulfilled the law. 越南排華暴動的反思:台商在國外應該實施「人才當地化」,盡量栽培越籍幹部,不要有玻璃天花板。如果要用陸籍幹部/台籍幹部,除了專業知識強之外,對待越南人反而要更客氣,懂得尊重當地民俗文化,不要有人種優越感,真心照顧越南幹部和越南工人,如此在暴動的時候,越南人才會甘心願意保護工廠和台商。 (中國文化大革命的時候,基督徒如果想要活下來,也是平常就要照顧人、感動人,才讓別人不想要批鬥自己。)

h. 越南排華暴動,某台商工廠遭遇5波攻擊,還好越南工人主動保護公司,生產設備輕微受損,經連日搶修,今天開工,工人全員到齊。老闆還安慰員工說,大家不要擔心以後沒工作,未來要更努力,一起賺錢把損失補回來。有越南女工表示,「我們要保護公司,不然以後怎麼生活?很多人都怕以後沒有工作。」

i. 越南排華暴亂提醒國際投資者和採購者更加重視其東道國和貨源地的宏觀經濟政治穩定性。許多新興市場經濟體政治穩定性受經濟因素影響非常大,其經常項目收支逆差、財政赤字、貨幣貶值、輸入型通貨膨脹壓力四者之間一旦形成了相互促進的惡性循環,不僅直接干擾企業經營,更因為損害居民生活水平而容易發生工潮,越南就是因此而成為工潮高發國。

j. 每當東南亞各國內部出現政治紛爭時,就很容易在民族主義作祟下爆發排華反中事件。隨著中國大陸政治經濟影響力日增,其與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甚至緬甸,都有領土爭議,類似的緊張關係恐怕會持續出現。台商在此區域投資日益增加,而從東南亞的觀點,連日、韓、星都很難斷然切割與中國大陸的連結,台商這種投資風險一定會再發生。東南亞是世界下一個經濟快速發展地區,更是取代中國大陸做為世界工廠的最佳候選人,因此退縮、撤資並非台商正確的選項;相反的,我們必須更積極地與東南亞各國洽簽經貿協定,才能藉此為台商提供更為完整的法律保護、更健全的貿易投資規則,並取得與其他外資相同的保護及待遇,同時經貿協定亦可建立制度性的官方共同協商對話機制,強化發生類似事件時我國政府介入的管道,才是可長可久的解決之道。

k. 關於「排華」的分析,常見錯誤是:忽視一個區域概念底下國家和種族間的異質性,透過「我們」和「他們」的東方主義二分法論述開展其言論,以致把彼此不相干的事件和人物在毫無脈絡的情況下串連起來。例如:大中華主義者將東南亞和當地非華人族群視為與華人相異的他者與整體,接著將非華人斥為低劣民族或蠻夷之邦,藉貶低他者凸顯我群的文明、理性,部分東南亞華人則在一旁推波助瀾、借題發揮,這些人可能遺忘了歷史上各地華人的所作所為,就台灣近期的歷史回憶而言,他們可能忘了台美斷交時國人在大使館外丟擲雞蛋、攻擊座車的歷史,可能也忘了二二八事件本省人亦有攻擊外省人平民之事;台派背後的邏輯也是如出一轍,將東南亞各地華人以及中國人視為與「當地人」或土著相異的他者與整體,指稱華人在南洋各地均遭到排華,而箇中原因均歸咎於華人的低劣文化習慣,接著把自己和「華人」切割,他們,卻對於現在一方面否定自己華人血統、毫無根據地聲稱自己是漢化(或滿化)原住民,因此是真正的台灣人,卻在原住民文化的拯救工作上毫無作為,這種霸權比過去國民黨漢文化中心的宣傳更為可怕;一群沒有充分證據證明自己是原住民的人忽然聲稱自己是原住民而非外來者,但並未對於原住民語言文化做些什麼,反而繼續推展自己的漢文化。這實在不禁令人不寒而慄。

l. 當全世界國家力量式微、網絡興起,華人正在打造第一面真正全球性的網絡。

m. 所有成功中國企業在加拿大的併購案,雙方團隊都會有華僑華人和留學生的身影。老僑熟悉當地的文化、習俗,新僑移民也有語言、文化知識特長,既瞭解住在國的政策,又瞭解國內的需求。是耳鼻喉舌的作用。在國外很多大型咨詢公司,也會有許多華僑華人員工,負責與中國企業的項目對接。

n. 自從十七世紀以來,國際社會的主流體系還是以民族國家(Nation States)為效忠的對象;至於,以無限延伸的,以概念意義上的大中華民族作為效忠的對象,這個概念是支流,絕對不是主流。


o. 馬來西亞【華人】不認為自己是【華僑】,請尊重他們的意願

p. 印尼鍾萬學被關 不必然是歧視華人

q. 一個能讓人生活下去的地方,往往是令人既愛又恨的。對一個地方,如果只有「愛」,那肯定是你生活在那裡的時候不夠,充其量也只是比別人多待了幾天的旅客;但是這樣的「旅客」卻很容易動輒舉「外國例子」,以「示範」本地應該或不應該怎樣做。

r. 為了了解移民二代,第一代移民應該【了解】美國生活文化,以免【過度】誤解孩子,造成孩子漸行漸遠,無法與父母建立【深刻】情感。移民二代不是純粹的中國人或者美國人,而是同時平衡在二個世界當中。

s. 亞裔移民父母擔心第二代會在歐美職業生涯中遭到歧視。所以把孩子們引入了醫藥、工程、法律或者制藥領域的工作(需更高的資質和高等學歷),高社會地位的職業讓孩子被雇主、顧客和客戶歧視的可能性更低

t. 土生公民即使與新移民屬於同一種族,但接觸新移民時感覺自在的程度,要比接觸其他土生族群來得低

u. [美國] 大多數人認為「融入主流」就意味著美國化,放棄母語變得像白人一樣。實際上「人家看到你的膚色是黃的,就不可能把你當道地的美國人,而是期待你有中華文化的傳承。」所以,華裔美國人要懂兩邊的語言和文化,不要對自己的膚色自卑

v. 華人父母應該明白族裔身份是無法改變的,若不引導方向,華人孩子對族裔身份往往抱有負面的看法,容易陷入更深的困惑。故應積極面對,學習中文、了解中華文化,既能幫孩子正確對待和解決族裔身份困惑,又讓未來的工作中獲得更多機會。對華人和下一代華人來說,學中文的意義,已經超越了單純的語言學習。

w. 華裔二代移民困惑:因受歧視,而“厭惡”自己華裔身份。但是明白了以下概念後,就不再討厭自身華裔身分:「民族自豪感可以防止自暴自棄;其次,民族自豪感也不是讓自己高於其他人,而是實現和他人一樣的驕傲和愛,這才是美國夢。」

x. 在西方「男性性感形象」具有主宰一切的意義。亞裔男孩一般體格瘦小,數理成績再好也只是瘦弱、缺乏吸引力的nerd(蛋頭)。青春期沒有心目中的role model,變得鬱悶、偏激。但林書豪證明東方男子在頂尖頂域,可允文也可允武。Jeremy成為性感男性的象徵。讓亞裔男孩更自由、更自信的成長。

y. 徐宗懋: 美國排華史的前世今生(我看過最完整又精簡的美國排華史)

z. 新老移民之間矛盾:新移民做事求快,找捷徑,找人脈,用關係;老移民做事稍慢,按部就班,很少求人幫忙。新移民看到好的投資機會,會大膽豁出去;老移民看到再好的投資機會,也會小心謹慎,甚至錯失良機。新移民覺得老移民如一盤散沙,沒有大局意識;老移民覺得新移民“身在曹營心在漢”,不能落地生根,不能融入主流,等等

za. [美國] 台胞棄綠卡的原因:台工作機會多,台健保好,台海和平,美海外查稅,台多國免簽證,亞洲經濟起飛,社會制度和硬件建設漸趕上美國,生活機制更方便,落葉歸根,美國生活費高,美國辦身分門坎愈來愈高,台灣無語言文化隔閡,台鄉土和骨肉同胞認同,除了天氣適應較辛苦

zb. [台灣]給林書毫綽號是假設著「關係」,運作基礎是國族主義(血緣,語言和文化),林的表現提供力量,對抗外部威脅(中共造成「台灣孤立」、真實孤寂感受),外國永遠不明講的「國家身分」(始終是無言的羞辱)。台灣處處不被看見,因而「卓越之可見 Linsanity」就變成了「形而上的復仇」──「這下你被迫要承認我!」


zc. 婚姻難 異國婚姻更難

zd. 混血兒的願望,是不希望被劃定為某一血統而否定自己另一半血統。另一方面在日本,混血兒則被視為非日本人的特殊存在,所以他們總是感到被當作外人,所以混血兒重要的問題,就是尋找共同群體. 每個人都會遇到的本質性問題。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如何?歸屬於自己的家在哪裏?

ze. 外國人如何看台灣 之目錄

zf. 要維持芬蘭的富裕與和平, 他們不需要打贏俄羅斯, 只需要證明給俄羅斯看, 殺一個芬蘭人的代價是摧毀十個俄羅斯的家庭. 人非草木, 俄羅斯人的命再賤, 他們在涉及自己家庭時, 也不會覺得這種痛苦是值得的

zg. 若要接近新住民,要按照新移民的母語、文化和意願,否則達不到心坎裡。

zh. 文化智商

zi. 全球華人宣教

zj. 海外帶職宣教如何預備? 宣教導師提十建議

zk.短宣者要學的功課:參與服侍並不是施捨與給予,而是更多的感激與犧牲。短宣者的檢討點與改善自己的部份。檢討點:內心深處隱約的「文化剝削感」,檢討團隊、個人屬靈和物質的優越感會不會帶來傷害。從最基本的生活條件反省,譬如帶去原始地區的衛生紙紙漿成分不見溶於在地土壤條件,通通無法使用(難怪當地人用樹葉!);帶了蛋糕、布丁、果凍的素材教鄉下育幼院的女孩子做甜點,卻沒有想到離開之後,若是沒有了這些原料,她們學這有甚麼用?還是加深了失落感?或如另一隊受訪者發現他們是這婦女援助機構一個月來接待的第四個單位,原本一個關心家暴或性侵女孩子的中途之家,好像變成了一個「觀光勝地」,孩子的感受呢?一方面反省自己當年是否也犯過同樣有心無心的錯誤,一方面也真誠的希望短宣的經驗可以讓我們謙卑,更多的認識神愛世人的心,更深的付上禱告的代價,更積極的支持在跨文化的族群中長期委身的宣教士。那這樣看似淺碟的短宣經驗,就真值得了。透過短期宣教體驗,與不熟悉的團隊一起服侍,也許能發覺自己的軟弱或驕傲,打破自己既有的刻板印象。一個暑假,也許會成為你我人生的轉捩點。

zl. 幾個台灣式中文用語的雙語新聞 (中英對照新聞) 網站

zm. 雙語對照【新聞】環境很容易營造

6. 如何使用本部落格去「挖出」自己所需的資訊

a. 本部落格找文章的機制

海外經驗要針對為國內未來雇主期望,讓雇主覺得有雇用意義而非「海外自助旅行」而已

摘要: 1.問題出在學生不知道如何以有意義的方式向雇主談論自己在海外的經驗。

2.「價值不在於海外經驗本身,」她說,「而在於你在國外學到什麼,而可以讓你在多元文化環境下工作。學生得學會如何呈現自己可轉移的能力經驗,將之與雇主的期望相連結。」

3.學生要針對雇主要尋找的特質,闡述其海外經驗和心得,不只是提出一長串實習和活動經驗而已。

4.不該著重於讓學生出國,更應該著重於學生回國後的情況。

5.應該要將海外遊學跟就業建立起溝通管道,例如邀請就業輔導專家在海外遊學手冊中,撰寫如何在海外找工作的專文;校內各科系員工也應參加相關講座增加認知。

6.從90年代就開始致力於推動海外遊學與未來就業結合的麥莎麗博士,提出幾個積極有效的方式:一是大學校園內將海外遊學辦公室跟就業輔導室共同主辦研討會,有助於互相了解跟彼此學習。二是準備書面資料幫助學生尋找實習或工作機會。三是引導學生將海外經驗轉化為尋找工作的利器。

7. 有研究生自己並沒有注意到本身能力問題的個案。例如在面試時,雖然發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但是,面試官的觀感卻是不佳。後來接受到建議而有所領悟。自己發覺到自己的特質,認為經由研究,自己要培養出分析力、理論力及發表力。因此,再次參加就業甄試,就順利及格;正式成為該公司新社員。




第一篇原文網址: 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windows.aspx?windows_sn=6638

駐芝加哥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文化組
轉換海外研習經驗 為求職加分

摘自2010年10月22日,高等教育紀事報(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436期 2010-11-18

校園徵才者就和許多雇主一樣,認為應徵者應具備在陌生的環境裡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同事一起相處的能力。當時任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學生就業及國際教育副院長的Matherly,以為有位絕佳人選(主修歷史、獲獎學金赴西班牙進行三個月的單獨研究),因這位學生擁有獨立在國外工作的能力,這點毋庸置疑。但校園徵才時,這名學生的履歷被放到一旁,他的經驗僅被視為「到歐洲自助旅行」。Matherly表示,「這讓我知道雇主對海外學習經驗的普遍想法。」

即使在經濟越來越全球化的時代,少有公司一開始就計畫僱用有海外求學或實習經驗的畢業生。但現任塔爾薩大學(University of Tulsa)全球教育學院副院長的Matherly認為,問題出在學生不知道如何以有意義的方式向雇主談論自己在海外的經驗。「價值不在於海外經驗本身,」她說,「而在於你在國外學到什麼,而可以讓你在多元文化環境下工作。學生得學會如何呈現自己可轉移的能力經驗,將之與雇主的期望相連結。」

大學裡的職業生涯辦公室職員對於海外研習或海外研習對找工作的價值有多少,了解並不多;此外,海外研習顧問通常著重於讓學生出國,很少著重於學生回國後的情況。更甚者,大學的組織架構中,海外研習和畢業生職業生涯兩個辦公室間,少有互動。

部分機構和單位刻正努力幫助學生把他們的海外研習經驗,轉換成雇主能夠理解的價值。其中一間名為Cultural Experiences Abroad的公司,規劃了一學期的生涯發展課程,現在以試辦方式在歐洲的佛羅倫斯和巴黎上課。這項選修課程包括抵達前的閱讀作業、和生涯顧問進行網路研習、以及混合體驗練習和新聞寫作的固定會議。

部份大學院校已發展自己的計畫,將國際研習及生涯規畫作更好的結合。例如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每年開設十幾場討論會,討論他們所謂的「國際職涯路」,大部分的討論會著重於學生如何將他們在海外的經驗,應用於專業領域,如全球健康或環境等。在萊斯大學時,Mathley僱用學生擔任同學尋求海外實習或工作機會時的顧問,她也將這個經驗複製到塔爾薩大學。萊斯大學學生職業發展中心代理主任Jacqueline Hing表示,「我們希望幫助學生針對雇主要尋找的特質,闡述其海外經驗和心得,不只是提出一長串實習和活動經驗而已。」

第二篇原文網址: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windows.aspx?windows_sn=1666

臺北駐大阪經濟文化辦事處派駐人員
日本25%的博士生成為無業遊民

2008年7月25日 日本讀賣新聞 318期 2008-07-31

依據日本文部科學省(教育科學部)的調查,2007年3月的1萬6,801名博士課程修了學生中,有相當約25%的4,146名成為無業遊民。更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數字還不包括「打工」等在內。

「高學歷貧窮勞動者(working poor)」(光文社新書)乙書作者,水月昭道指出,即使獲得博士學位,大約也是10人中只有1人成為大學教師。水月先生本身也擁有博士學位,目前擔任立命館大學研究機構研究員,任期將於2011年3月結束,必須再進行就職活動。水月先生強調,也有博士生在便利超商工作,現在的研究所已經成為打零工人員製造工廠。

民間企業採用博士生也是相當消極。博士生最年輕也是27歲左右,再留學的話就超過30歲,有許多人都已經超過企業招募職員的年齡限制。再者,企業也常常具有博士生雖然具有專業知識,但是卻非常缺乏社會常識及協調性的偏見或固定觀念。

對此現象,積極支援研究生專門就業公司「D˙F˙S」的社長林信長即提出異論,認為研究生是相當優秀,畢竟是能夠專精完成一項專業研究工作。研究生較之什麼研究也不做的學生,其能力是更值得磨鍊的;因此,應積極從事支援研究生就業活動的研發工作。

有研究生自己並沒有注意到本身能力問題的個案。例如順天堂大學研究所博士課程,專門研究運動社會學的市川朋香小姐,初期的就業活動一直不順利。因為,研究主題是足球J聯盟,因此就一直參加經營足球隊公司或媒體的就職活動。在面試時,雖然發表自己的研究成果,但是,擔任甄試的工作人員卻是反應不佳。

市川小姐在林社長公司接受到建議而有所領悟。自己發覺到自己的特質,認為經由研究,自己要培養出分析力、理論力及發表力。因此,當再次參加IT相關資訊分析業務公司就業甄試,就順利及格;2008年4月起正式成為該公司新社員。

日本大學研究生增加的背景,就是1991年大學審議會所提出增加研究所學生數量的「大學研究生倍增計畫」。因此,新設大學研究所的大學,均可以獲得增加金額的補助金,而不斷成立研究所。1991年時只有320所大學研究所,在2007年已經達到598所。日本大學研究生從大約10萬人,急速增加到大約26 萬人。

因此,在泡沫時代教育政策膨脹增加的高學歷者,必須思索到底是「陷入迷宮」或是「開啟另一扇門」?

赴美之外國人須知法律常識之四十:美國少數州幾個允許無身分非法移民學生,例如加州,在加州高中就讀至少3年,並從高中畢業後進入公立大學,才可享受居民學費;但非法移民仍不能獲得政府財務援助。

原文網址: 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windows.aspx?windows_sn=6668


駐洛杉磯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文化組
加州大學系統將廣收外州及外國學生

2010年11月16日,洛杉磯時報、紐約時報等 437期 2010-11-25

根據洛杉磯時報報導,面對預見10億元預算不足的財政困境,加州大學系統(UC System)正打算招收前所未有數量的外州及外國學生,希望高出本州學生一倍以上的學費,可以幫助緩和預算問題。

加大校董會在11月通過本州學生下學年度學費調升8%,每名本州生要多繳822元的學費,每年學費金額將達1萬1,124元,尚不包含每個分校額外收費及食宿開銷等其他費用。這項調整預計從2011年秋季學期開始施實,預計為加大系統帶來1億8,000萬元的收入。

為了減輕低收入家庭的負擔,加大計劃同時展開名為「藍金計畫(Blue and Gold Opportunity)」的財務援助方案,家庭收入在8萬元以下的學生,將可免交學費,如果家庭總收入在12萬以下的學生,則不用支付2011年秋季將調升的8%學費,加大預估,全系統將有55%學生可不受調漲學費的影響。

對於招收非本州學生,洛杉磯加大、聖塔芭芭拉加大、爾灣加大及戴維斯加大都第一次大規模派遣人員,赴外州及外國進行學生招募,加大系統最年輕的梅塞德加大(UC, Merced)還遠赴中東地區招生。柏克萊加大是各校中招募外州學生最多的學校,但大一新生中外州生的比例也只有22%、洛杉磯加大有15%,分居第一及第二名。

加大董事會討論如何擴大外州及外國學生招收名額,未來系統外州大學部學生比例從6%,擴增到未來的10%;於此同時,洛杉磯加大已計劃,未來3至5年內,將把非本州大學部學生比例從現有的11%,擴大到18%,爾灣加大則是從4%增加到10%左右。

此外,關於非法移民學費問題,加州最高法院11月15日也作出裁決,允許符合條件的沒有合法身分的移民,繼續按照加州本地學生標準,支付州內公立大學學費。而所謂符合條件,指的是在加州高中就讀至少3年,並從高中畢業的非法移民學生。加州是美國少數幾個允許無身分學生優惠的州之一,目前約有2萬5,000名非法移民學生在加州高中畢業後進入公立大學,享受居民學費;但非法移民仍不能獲得政府財務援助。

駐外單位:駐洛杉磯文化組藍先茜綜合整理
資料來源:2010年11月16日,洛杉磯時報、紐約時報等

2011-05-30

加拿大完善成人教育 高中畢業即就業

摘要:
1.就許多行業和職業來說,獲得從業資格所需的條件在各省之間是不同的,並且你必須在有了某種執照之後才能獲得從業資格。

2.加拿大公民或者永久居民就讀高中是免費的。

3.加拿大的公立高中分兩種:一種是普通高中,另外一種是成人高中。高中生如果年齡達到了20歲就必須轉入成人高中。在學歷的承認程度上,普通高中和成人高中是沒有區別的。

4.因為加拿大只承認本國學歷,故大部分成人新移民不管有多強的專業文憑,都面臨在加拿大接受再教育的過程。如果想讓你過去的文憑具有參考價值,必須接受加拿大相關機構的評估。

5. 華裔新移民,為了儘快融入加拿大社會,提高自己的生存技能,多數人拿出資金用業餘時間,進修各類課程。

原文網址: 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windows.aspx?windows_sn=6707

駐加拿大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文化組
加拿大完善成人教育 高中畢業即就業

加拿大都市報、加華移民留學中心 438期 2010-12-02

在加拿大,求知是一件需要終生不斷進行的事情。因此,許多加拿大人在成年之後仍然繼續學習。儘管獲取成人教育是要付出費用的,但成人教育給你所帶來的益處 將可能會大於付出的代價。你可以通過成人教育來改變你的工作、或是改善你現有的技能,還可以通過學習來獲得在某個行業或職業領域裏從業的資格。就許多行業和職業來說,獲得從業資格所需的條件在各省之間是不同的,並且你必須在有了某種執照之後才能獲得從業資格。

加拿大的成人教育是非常完善的。對於很多加拿大人來說,他們不會直接從高中進入大專或大學繼續修讀課程,而是會在高中畢業後就開始工作,然後根據工作需要再進修一些相應的課程。所以加拿大政府非常瞭解成人教育的重要性,不論在高中、大專還是大學都會有專為這類人群安排的夜校和週末課程,方便他們上課。

想提高自己的英語水準而並不需要大專以上學歷的新移民,可以到高中的成人教育部就讀ESL課程。加拿大公民或者永久居民就讀高中是免費的。加拿大的公立高中分兩種:一種是普通高中,另外一種是成人高中。高中生如果年齡達到了20歲就必須轉入成人高中。在學歷的承認程度上,普通高中和成人高中是沒有區別的。他們的區別在於成人高中為學生提供更靈活的上課和考試時間。要申請成人高中課程,必須先打電話或者親自到你選擇的教育中心預約評估時間,然後在指定時間參加評估考試。

加拿大各地區設有成人教育中心,如多倫多地區的City Adult Learning Centre (CALC)、Scarborough Centre for Alternative Studies (Adults),蒙特婁的Galileo Adult Centre。這類機構通過各類媒體提供各種課程,如高中、職業訓練、英語及學術課程等。因為加拿大只承認本國學歷,故大部分成人新移民不管有多強的專業文憑,都面臨在加拿大接受再教育的過程,有些人索性退回到加拿大的高中課程開始讀,更紮實地邁向專業層次。如果想讓你過去的文憑具有參考價值,必須接受加拿大相關機構的評估。華裔新移民,為了儘快融入加拿大社會,提高自己的生存技能,有的還為了滿足自己的興趣愛好,多數人拿出一部分資金用業餘時間。進修各類課程。

赴美之外國人須知法律常識之三十九:在專業領域中僱用非美國居民之前,必須先取得H-1B簽證。雇主須先證明已從合格公民和永久居民尋找很久,非公民的人士是最佳候選人。

摘要: 1. 雇主在專業領域中僱用非美國居民之前,必須先取得美國公民及移民局發給的H-1B簽證。雇主必須先證明它已經從合格公民和永久居民尋找很久,這位非公民的人士是最佳候選人。

2. 申請處理費用可能須好幾千塊美金。對部分公司來說,不值得花費力氣辦理這些文件作業和給付這些費用。「只要有足夠的美國MBA畢業生,美國雇主就會傾向於僱用美籍MBA畢業生。」

3.在美國的薪資潛力雖然較高,但擁有美國MBA頭銜的人在自己的國家裡,發展的機會較大。


原文網址: 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windows.aspx?windows_sn=6704

駐芝加哥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文化組
國際學生就讀美國MBA 工作前景堪慮

摘自2010年10月1日,高等教育紀事報(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438期 2010-12-02

25歲、委內瑞拉籍的Oscar de Lima似乎是個不錯的職務候選人:聰明、有抱負、能言善道,還擁有美國大學MBA文憑。但是,像de Lima這樣的國際學生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在於學生簽證到期時,他們是否能繼續留在美國工作。大多數人沒辦法,他們只能在美國萎縮的就業市場中掙扎努力找到一份工作。

雇主在專業領域中僱用非美國居民之前,必須先取得美國公民及移民局發給的H-1B簽證。雇主必須先證明它已經從合格公民和永久居民尋找很久,這位非公民的人士是最佳候選人。申請處理費用可能須好幾千塊美金。對部分公司來說,不值得花費力氣辦理這些文件作業和給付這些費用。「只要有足夠的美國MBA畢業生,美國雇主就會傾向於僱用美籍MBA畢業生。」馬凱特大學(Marquette University)密爾瓦基商業管理學院院長Linda Salchenberger表示。

因此,許多學校協助國際學生調整他們找工作的策略。位於聖路易市的華盛頓大學(Washington University)歐林商學院(Olin Business School)生涯規劃中心主任Mark Brostoff表示,「我們對國際學生的建議是,他們必須把返國服務視為選項之一。我們了解國際學生到美國頂尖商學院就讀的決心,但學生面試時,我們盡量告訴學生實際的狀況。」Brostoff從最近在中國的觀察發現,在美國的薪資潛力雖然較高,但擁有美國MBA頭銜的人在自己的國家裡,發展的機會較大。

來自秘魯的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學生Silvana Soriano改變了自己的計畫。「我已經轉換了我的目標。我本來想找美國的工作機會,但結果接觸到的公司都是提供拉丁美洲的工作機會,在那裡我不需要公司資助。」

俄亥俄州邁阿密大學(Miami University)MBA課程主任Brad Bays指出,學生必須做好準備,面臨漫長、艱辛的路。紐約羅徹斯特大學賽門商學院(University of Rochester’s Simon Graduate of Business in New York)院長Mark Zupan表示,許多國際學生不管情形如何,還是都願意冒險一試,畢竟這是「美國夢」。


推薦衍生閱讀:
赴美之外國人須知法律常識之零:人在國外,為避免被冤枉,務必先瀏覽移民法律律師的網站個案

在廣東的台籍兵團踢出台灣足球員的新路,證明台灣踢足球並非沒有出路

摘要: 台灣從未有職業足球,甚至傳統的十一人制企業球隊只剩下台電和大同,兩隊由於正式名額有限,很多年輕球員都是外聘方式,一個月僅2到3萬,即使正式球員不可能有7到8萬等級,另外台灣首名旅外的陳柏良,他在香港飛馬隊也不過6 萬多。

在廣東的台籍兵團踢出台灣足球員的新路,證明台灣踢足球並非沒有出路,張展維強調,這並不容易開創,但台灣十一制如果要真的發展,一定要以類似職業聯賽的路線,來提升踢球的收入,否則只在國家隊打轉是沒有用,因為台灣的水準不可能靠國家隊維繫好的足球員對足球的熱情。


原文網址: http://www.udn.com/2011/5/29/NEWS/SPORTS/BREAKINGNEWS7/6366024.shtml

台灣最高薪足球員 在千色花

【聯合晚報╱記者王翔/即時報導】 2011.05.29 10:54 am


台灣最高薪足球員不是傳統的台電或大同十一人制,或是在香港踢聯賽的陳柏良,而是目前在廣東踢五人制職業聯賽的台籍兵團,明年球季談薪,預估最高月薪可以達到台幣10萬,如果加上獎金和各項福利,年薪必定破百萬,這是台灣足球員史上最高薪。

效力江門千色花的台籍兵團今天下午四時爭奪本季珠江超級聯盟冠軍,不論是否冠軍,由於成績得到老闆的肯定,現在已都陸續進行明年談薪,同是台籍總教練張展維指出,第二年將針對個人表現為指標,真正走向職業的精神,今年第一年因為是初次合作,先採用大家齊頭式相同待遇,同時原本是球季期間才有薪水,也改為是全年月薪。

張展維表示,隊長張仟縈可說是目前台灣最好的五人制球員,最合理成為首名達10萬月薪球員,其它球員以及後續新增都是不同薪資,基本上今年首批六人,至少月薪都有7到8萬。

台灣從未有職業足球,甚至傳統的十一人制企業球隊只剩下台電和大同,兩隊由於正式名額有限,很多年輕球員都是外聘方式,一個月僅2到3萬,即使正式球員不可能有7到8萬等級,另外台灣首名旅外的陳柏良,他在香港飛馬隊也不過6 萬多。

在廣東的台籍兵團踢出台灣足球員的新路,證明台灣踢足球並非沒有出路,張展維強調,這並不容易開創,但台灣十一制如果要真的發展,一定要以類似職業聯賽的路線,來提升踢球的收入,否則只在國家隊打轉是沒有用,因為台灣的水準不可能靠國家隊維繫好的足球員對足球的熱情。




【2011/05/29 聯合晚報】@ http://udn.com/

加拿大家長如何看待子女學習與生涯規畫

摘要: 1.每5名多倫多在學青少年中,就有1人飽受精神困擾,在學華人子弟受精神困擾的情況或更嚴重,尤其是土生土長華裔學生,父母對其在學業上的期望,也許是他們受壓的根源之一。2.在入大學後,面對學習模式與中學有差異,甚或其攻讀科目與本身興趣走極端,令他們無法適應,結果導致這些尖子學生成績一落千丈,以其觀察這些情況愈來愈多。出現以下4種狀況:升大學後成績變差,甚至因成績差而輟學;因學業問題變得焦慮及抑鬱;就讀所選大學學科後感到不愜意;以及畢業後尋找與所讀學科相關工作後,因為其本身興趣不在於此,而工作不順利和不開心。3.家長在為子女的前途而煩憂時,應該問幾個正確的問題:這是誰的道路?這道路的終點是甚麼?為甚麼要選這條路?4.「學生要求推薦信時,教授除了學生成績好之外,對學生根本一無所知,確實很難落筆。」方教授勸喻學生要活用教材,整合資料,留心重點,也不要怕和教授對話,另一方面要主動打開社交網絡,因為這是入職場前,最後認識不同的人和學習不同的事物的機會。






原文網址: 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windows.aspx?windows_sn=6687

駐加拿大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文化組
加拿大家長如何看待子女學習與生涯規畫

加拿大都市網、北辰網、星島日報 438期 2010-12-02

多倫多教育局副總監Donna Quan表示,有調查發現每5名在學青少年中,就有1人飽受精神困擾,此情況受到家長關注;而多倫多教育局研究統籌邱綺雯則稱,上述數字只屬整體調查,她相信在學華人子弟受精神困擾的情況或更嚴重,尤其是土生土長華裔學生,父母對其在學業上的期望,也許是他們受壓的根源之一。

綜觀每年中學狀元榜,名列前茅的總少不了一批華裔尖子,邱綺雯形容華人子弟在入大學前名列前茅,並不等如他們在升讀大學後,同樣成績優異;相反有些在入大學後,面對學習模式與中學有差異,甚或其攻讀科目與本身興趣走極端,令他們無法適應,結果導致這些尖子學生成績一落千丈,以其觀察這些情況愈來愈多。

她續稱曾見過有些莘莘學子,出現以下4種狀況:升大學後成績變差,甚至因成績差而輟學;因學業問題變得焦慮及抑鬱;就讀所選大學學科後感到不愜意;以及畢業後尋找與所讀學科相關工作後,因為其本身興趣不在於此,而工作不順利和不開心。


家長過多干預子女學業


她說有些家長或以為,子女若未能升讀名牌大學及被視作「賺到錢」的學科,就等於沒有前途,家長雖為子女鋪好出路,然「行行出狀元」,其實瞭解子女性格及學習興趣,可幫助他們在學業上事半功倍。

為了讓父母瞭解「行行出狀元」且多些聆聽子女學習需要,「燃動青年」(Across U-hub)聯同多倫多教育局合辦「E世代‧父母心」家長研討會,研討會的主題為「條條大路‧成功之道」。

中學畢業生的出路何去何從,是條條大道?抑或選擇只有一個呢?這個嚴重影響青少年未來前途的抉擇,困惑了不少青少年和父母,亦影響不少社會現象,教育政策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素質。臨床及法證心理學家李成富博士提議,家長在為子女的前途而煩憂時,應該問幾個正確的問題:這是誰的道路?這道路的終點是甚麼?為甚麼要選這條路?當家長理直氣壯地代子女選取他們的人生時,應該暫時放下一些傳統觀念,如「工字不出頭」、「將來易賺錢和有地位」等,去放眼整個社會的未來和子女所追求的生命意義,這樣子女才會找到滿足感和快樂。

在大學生活方面,多倫多大學社會系教授方偉晶教授表示,青少年普遍在學習方法上有誤,不是只想把書都背好去考試,就在課堂上只會靜靜地上課,從不會跟教授交流和發問,「學生要求推薦信時,教授除了學生成績好之外,對學生根本一無所知,確實很難落筆。」方教授勸喻學生要活用教材,整合資料,留心重點,也不要怕和教授對話,另一方面要主動打開社交網絡,因為這是入職場前,最後認識不同的人和學習不同的事物的機會。

另一方面,研討會籌委會主席之一邱綺雯女士指出很多華人移民家長對「條條大路‧成功之道」的道理都帶點懷疑和不相信的態度,從多倫多教育局研究報告中顯示幾乎大部分華人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拿取高分,選取熱門科目,入讀最好的大學;大致上家長都認為入大學是子女邁向成功未來的唯一出路,但若談達到成功之道卻未必真正如此。事實上,近年來有不少青少年,雖然成功考入大學,可惜還未完成第一個學期,因為成績趕不上或喪失興趣,要暫時停學甚至從此離開大學校園;也有學生勉強完成大學學位,卻已身心疲累, 結果身、心和靈都受創,何來興趣繼續在職場上發展呢!

家長要對既有的選擇保持開放態度,支持及鼓勵子女發掘興趣,與子女同行。「燃動青年」行政總監黃鳳玲女士認為隨著時代變遷,社會的工作形態都在不斷改變,因此把畢業證書與工作機會掛勾是過時的想法,重點應放在個人修養與成長過程。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應尤如師傅與徒弟,一起面對路途中的成功與錯敗。

研討會完結後,有家長讚同講者對於華人對教育與工作的傳統概念的理解,並驚訝於壓力下子女未來可能出現的各類身心問題;亦有家長表示移民十數年,現在才知道原居地與加拿大的教育制度有多大分別,對這次研討會感到十分受用。

「燃動青年」行政總監黃鳳玲女士認為專上教育雖然重要,栽培青少年的生活智慧也是邁向成功之路不可或缺的,一直以來 「燃動青年」致力培育青少年的全人成長,以創意互動多元的活動,配合良師導向及朋輩扶持的群體模式,栽培青少年身、心、靈的全人發展。


華裔大學畢業生勸家長,讓子女考慮大學外選擇


「燃動青年」組織的組建人黃妮可表示,許多亞裔年輕人的分數足夠進入大學,但他們信心不足,沒有朋友交談,沒有辦法表達他們的感覺,與他們社區之外的世界也沒有聯繫。

根據多倫多教育局2008年的調查,多倫多高中公校東亞背景的學生當中,家長表示希望孩子上大學的佔85%;在南亞背景的家長中,比例為78%;白人家長的比例為59%;黑人家長的比例為49%。相比之下,東亞學生進入社區學院上學的比例最低,僅為8%;而加國出生學生進入社區學院的比例為14%。

社會學教授方偉晶(Eric Fong)在會上向家長們表示,他在多倫多大學教導的東亞學生往往會背課本,但很少在課堂發言。他們是可以獲得好的成績,但老師卻對他們了解甚少,很難為其寫推薦信。他敦促家長鼓勵自己的孩子擴展自己的社交圈,去認識同學和教授。

大學畢業生盧維安(Vivian Lo,譯音)就在會上以切身經歷向家長表示,應該讓孩子考慮上大學之外的選擇。她說:「嘗試新的事物,不會損失什麼。」

德國陸續發生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疾管局呼籲出國民眾避免生食,並請醫師提高警覺

原文網址:http://www.cna.com.tw/postwrite/cvpread.aspx?ID=83779

德國陸續發生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疾管局呼籲出國民眾避免生食,並請醫師提高警覺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10527 10:17:30)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及國際疫情資料顯示,德國自本(100)年4月25日至5月25日,已通報138例溶血性尿毒症候群(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及血便病例,其中有5例已經確定受到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O104感染, 3名死亡,而且持續有疑似病例通報。依據德國當地衛生單位報告,目前正在調查本次爆發流行事件的原因,初步懷疑可能是蔬果受到細菌污染所致。另外,瑞典、荷蘭及英國也有曾經至德國旅遊的民眾出現相關症狀。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呼籲,民眾前往德國旅遊或商務活動,應儘量避免生食及食用可能未完全煮熟之食物,杜絕感染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之風險。

 近年來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曾在美、日等國造成大規模食因性感染,大多經由未煮熟之肉品或未經巴斯德滅菌之果汁、乳品引起。

 該病之潛伏期約2~8天,疾病早期會出現水瀉、腹痛,病情惡化後出現嚴重腹瀉(平均每日腹瀉次數為3-30次)及血便(可輕微到潛血,也可嚴重到大出血),而嚴重者會有腎衰竭、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主要為成人)、溶血性尿毒症候群(主要為小孩) 的症狀,嚴重者可能導致長期洗腎或造成死亡,死亡率約3%~5%。研究調查顯示,大多數的患者均是食用未煮熟或受污染的牛肉(特別是中心溫度加熱不易之牛絞肉)、牛奶、飲用水或果汁。

 由於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屬食因性感染之疾病,且可循糞口途徑引起人與人間之傳染,疾病管制局特別提出以下幾點預防方法,並呼籲前往德國之民眾加強防範,以避免"病從口入":
 一、避免生食,並確認食物已充分加熱煮熟,避免點用可能未完全煮熟之餐點。
 二、避免飲用未經滅菌處理之生乳、果汁或生菜沙拉。
 三、注意飲用水的衛生。
 四、用餐前,上完廁所或接觸動物後,必須使用肥皂徹底洗手。

 民眾如有疑似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症狀者,應儘速就醫,並將旅遊史告知醫師。而醫師若遇疑似病患時,請儘速通報衛生局,並採集相關檢體送驗,及早給予病患適當治療,並防範疫情之擴大蔓延。

 民眾若有其他傳染病相關問題,可撥打1922傳染病諮詢專線洽詢,或請參閱疾病管制局網站:http://www.cdc.gov.tw。

訊息來源: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2011-05-28

跟外國人介紹台灣,好笑,但小心後面的髒話會得罪人.

每次跟外國朋友解釋台灣,都很花時間,可以用這短片,既好笑,又具體.但小心後面的髒話會得罪人.因為某些外國人聽到這句髒話,會覺得被得罪.

兩個中國 - Mansion 新聞實驗室脫口秀(中文字幕)

赴美之外國人須知法律常識之三十八:1982年日本汽車工業強勢發展,奪走美國人工作機會,華裔被當地汽車工人誤認為日本人而殺害,提醒華裔應要隨時警惕。從「排華法」到當前亞利桑納州新移民法,如果繼續,類似「排華法」的歧視法案出現,將非常危險。

摘要(來自以下三篇):

1. “排華法案”是美國歷史上罕見的惡法,排斥的主要對像是對建設美國鐵路做出重大貢獻的中國勞工。在惡法之下,不准加入美國籍、沒有法律保護、不准在美國買土地等。家人難以團聚,男女難以結婚,甚至死後不能安葬,更不用說社會地位、經濟地位遭受的無情打壓。美國“排華法案”出爐後,還帶動加拿大、澳洲和紐西蘭等英聯邦國家的效倣,相繼通過對華人嚴苛的移民法。

2. 推動「道歉」決議案,是希望讓不知道那段令人遺憾歷史的人們知道真相,同時給那些歷經困難的移民家庭一個交代。

3. 道歉,是給華人一個正名的機會。在排華的陣陣浪潮中,華人被視為劣等種族。而今天,華人在美國的傑出成就,正說明當年歧視華人的荒謬。如今華人在學術、教育、經濟等各方面的表現,不輸于任何一個族裔,這被一次次的統計調查所證明。在政治領域,也是人才輩出。當年排華最嚴重的加州、俄勒岡州等地,出了華裔的議員、市長、州長;當年華工被排斥,而如今美國出了華裔勞工部部長;當年國會提出排華案,今天由華裔國會議員領銜提出道歉案,這都是歷史的反諷。

4.1982年日本汽車工業強勢發展,奪走美國人工作機會,造成底特律華裔陳果仁被當地汽車工人誤認為日本人而慘遭殺害為例,提醒華裔應要隨時警惕。5. 從「排華法」談到當前亞利桑納州的新移民法,如果繼續下去,就會看到類似「排華法」的歧視法案出現,將是非常危險的情況。



原文網址:
http://big5.ce.cn/gate/big5/intl.ce.cn/zgysj/201105/28/t20110528_22447187.shtml

第一篇

美華媒:華人社區應團結起來 傾力支援排華道歉案2011年05月28日 11:05 來源:中國新聞網 吳慶才


  圖為當日華裔眾議員趙美心(右)、眾議員比格特中和眾議員考夫曼在提交議案前召開記者會。中新社記者 吳慶才 攝

  中新網5月28日電 美國國會參眾兩院26日同時宣佈提出跨黨派決議案,要求國會正式承認20世紀前後通過的一系列法律違反了旅美華人的基本民權,併為此表達歉意。美國《僑報》5月27日發表評論員文章指出,華人社會應不分黨派、不分背景團結起來,為了昨天,更為了明天,為了讓我們的孩子能生活在一個更加公平、更少歧視的社會,全力支援這一提案的通過。

  文章摘編如下:

  5月26日,亞太裔傳統月在接近尾聲時迎來高潮,美國國會議員宣佈提出議案,要求國會正式承認20世紀前後通過的一系列法律違反了旅美華人的基本民權,併為此表達歉意。決議案跨越國會兩院,並跨越黨派。眾議院的決議案由民主黨華裔女眾議員趙美心、共和黨眾議員比格特和考夫曼3人聯名提出。參議院的決議案由民主黨女議員范士丹與共和黨新星布朗聯署。

  美國國會從1870年到1904年間通過了一系列帶有強烈歧視華人色彩的一系列法律。尤其是,1882年通過的“排華法案”暫停旅美華人移民和入籍10年。雖然該法案在1943年因為中國成為美國的“二戰”盟友而廢除,但美國政府從來沒有對此道歉。

  道歉是必要的。“排華法案”是美國歷史上罕見的惡法,是迄今為止,美國排斥特定族裔的唯一法案,而且排斥的主要對像是對建設美國鐵路做出重大貢獻的中國勞工。在惡法之下,中國人不準加入美國籍、華人沒有法律保護、華人不準在美國買土地等。在惡法之下,一代一代的在美華人遭遇了難以言傳的苦難:家人難以團聚,男女難以結婚,甚至死後不能安葬,更不用說社會地位、經濟地位遭受的無情打壓。美國“排華法案”出爐後,還帶動加拿大、澳洲和紐西蘭等英聯邦國家的效倣,相繼通過對華人嚴苛的移民法。

  道歉,是對昨天的一個交待。正如范士丹所說,排華法案是美國歷史上可恥的部分,希望該決議案讓不知道那段令人遺憾歷史的人們知道真相,同時給那些歷經困難的移民家庭一個交代。沒有對昨天的反思,就沒有今天進步。

  道歉,是給華人一個正名的機會。在排華的陣陣浪潮中,華人被視為劣等種族。而今天,華人在美國的傑出成就,正說明當年歧視華人的荒謬。如今華人在學術、教育、經濟等各方面的表現,不輸于任何一個族裔,這被一次次的統計調查所證明。在政治領域,也是人才輩出。當年排華最嚴重的加州、俄勒岡州等地,出了華裔的議員、市長、州長;當年華工被排斥,而如今美國出了華裔勞工部部長;當年國會提出排華案,今天由華裔國會議員領銜提出道歉案,這都是歷史的反諷。 

  道歉,更是給美國一個糾錯的機會。美國以自由與平等立國,追求人權與民權,而當年歧視華人的舉措,遠離平等,遑論人權。因此,道歉案是重塑美國價值,有助於族裔融合的一個舉措。更何況,美國政府曾1988年就“二戰集中營”政策向日裔移民道歉並賠償;2008年就早年的奴隸制度向非洲裔美國人道歉。如今,就“排華法案”向華人道歉,應是順理成章之事。

  多年來,美國華人社區要求官方為“排華法案”道歉的呼聲不絕於耳,但往往沒有下文。目前面臨著一個絕佳機會窗口,加州華裔州眾議員方文忠已經成功推動要求加州政府承認百年前歧視華裔移民、並對此公開道歉。來自全美各地的上百華人社團代表在國會請願要求道歉;如今,道歉決議案跨越兩院、跨越黨派提出,聲勢遠超以往。

  然而,道歉案的通過,還要突破種種阻力。首先要得到美國草根階層,尤其是華人社區的的大力支援,正如議案提出者之一考夫曼所說, “如果議員沒有聽到選民尤其是華人社區的聲音,我確信這個議案沒法通過。” 因此,華人社會應不分黨派、不分背景團結起來,為了昨天,更為了明天,為了讓我們的孩子能生活在一個更加公平、更少歧視的社會,全力支援這一提案的通過。

(責任編輯:劉蕾)


=================================================
第二篇

原文網址: http://www.cnwnc.com/content/2011-05/28/content_2746554.htm

二戰始廢除殘餘見法典

據悉,美國華裔人口最早在1848年起因為加州的淘金熱開始大量涌入,并有很大數目的移民從事勞工密集的工程,包括對美國西部建設起關鍵作用的跨大陸鐵路修建,眾多鐵路華工在修建期間喪生。華裔移民大多數來自當時貧困的華南地區。在1860年前不久,華人便成為加州最大的移民團體。華人移民在19世紀70年代成為替罪羊,被認為帶有不道德和不衛生的生活習慣,通過壓低工資進行不正當的商業競爭。

《排華法案》正式名稱為「1882 Chinese Exclusion Act」(1882年排除華人法案),1882年獲得臨時性通過,到了1902年卻變成永久性。1943年,中國成為二次大戰中美國的盟軍,法案才得而廢止。

雖然法案已被廢止,但是它卻長期以來是《美國法典》的一部分。據悉,即使今天,《美國法典》第8篇第7章題名為「排除華人」(Exclusion of Chinese),是第8篇(外國人和國籍)的15章里完全針對一個特定國籍或族群的唯一的章節。




=========================================
第三篇

原文網址:
http://www.worldjournal.com/view/full_news/9213434/article-%E8%B6%99%E7%BE%8E%E5%BF%83%EF%BC%9A%E6%95%B4%E5%90%88%E8%8F%AF%E4%BA%BA%E5%8A%9B%E9%87%8F-%E7%88%AD%E6%AC%8A%E7%9B%8A?instance=iNews

趙美心:整合華人力量 爭權益

記者魏碧洲、傅家槿紐約報導

August 20, 2010 06:02 AM
美國首位女性華裔國會眾議員趙美心(左三)19日拜會紐約世界日報,致贈紀念獎牌給副董事長李厚維(右三)、社長張漢昇(右二)、執行董事李德怡(右一)。左二、一為董繼玲、朱林驥。(記者許振輝/攝影) 第一位華裔女性國會眾議員趙美心19日在紐約表示,她正推動國會為1882年通過「排華法」(Chinese Exlusion Act)公開道歉,藉此重新整合全美華裔社區的草根力量,一旦遇到損害華裔權益事件,能夠迅速回應,捍衛華裔在主流社會的地位。她同時支持盡快推動完全移民改革法案,並為縮短華人親屬移民排期時間而努力。

正在加州選區競選連任的趙美心19日在前聯邦商務部少數族裔商業發展署副署長董繼玲、辦公室主任Amelia Wang、紐約中華企業協會會長朱林驥的陪同下,參訪紐約世界日報。受到北美世界日報副董事長李厚維、世報北美總管理處總經理兼紐約社社長張漢昇、執行董事李德怡、總編輯翁台生,及公共事務處處長劉其筠的歡迎。趙美心並針對美國華人社區關切的重大議題表達看法。

同時是國會美中工作組(US-China Working Group)成員的趙美心表示,她非常關注當前美中兩國關係發展情況,以及可能對在美華裔所帶來的影響。她舉1982年日本汽車工業強勢發展,奪走美國人工作機會,造成底特律華裔陳果仁被當地汽車工人誤認為日本人而慘遭殺害為例,提醒華裔應要隨時警惕。華裔科學家李文和在1999年誤被認為傳遞情報給中國而遭起訴,雖然最後還以清白,但趙美心認為在這些有關華裔權益事件上,全美華裔反應能力還可再加強。

她指出,透過號召全美華裔聯合推動國會就1882年通過歧視性的「排華法」進行道歉一事,可以重新整合全美華裔社區的草根力量與組織,建構各地華裔社區力量,為在美華人建立防護網,以便對任何有損華裔權益的事件,未雨綢繆,不讓悲劇重演。

趙美心表示,國會當年通過「排華法」帶給華裔無比屈辱與傷害,影響深遠。她表示,要求國會就通過「排華法」道歉一事,經過慎重考慮,將以「道歉決議」方式提出。如果道歉以「法案」方式提出,將涉及到撥發經費等實際執行層面,以當前政府財政短絀現況,撥款要錢,勢必增加通過的難度。

從「排華法」談到當前亞利桑納州的新移民法,趙美心指出,如果繼續下去,就會看到類似「排華法」的歧視法案出現,將是非常危險的情況。她表示非常欣慰見到聯邦介入亞州新移民法,而聯邦法官也限制新法實施違憲的部分。

身為眾院司法委員會移民小組一員的趙美心認為應將全美移民視為改革的整體概念;在華人最關切的親屬移民排期過長部分,她表示目前親屬入籍等候平均需要20年,實在太慢,「是該改變體系的時候了」,讓重視家庭觀念的華人能與家人一起為實現「美國夢」努力。

在美華人來自各地,散居各州,趙美心表示,「整合來自不同背景的各社區華人意見的確不易」,但在美國生活,不管來自何方,華人「仍有共同的目標與方向」,大家應著放下成見,凝聚共識,爭取提升華裔在美的整體權益。

台規範大陸觀光客 4禁20准

原文網址: http://www.worldjournal.com/view/fullimgnews/4988308/article-%E5%8F%B0%E8%A6%8F%E7%AF%84%E5%A4%A7%E9%99%B8%E8%A7%80%E5%85%89%E5%AE%A2-4%E7%A6%8120%E5%87%86

台規範大陸觀光客 4禁20准

台灣新聞組台北3日電
December 03, 2009 12:00 AM

台灣移民署2日公告「陸客來台觀光期間旅遊行程安排自由活動範圍」,包括違法、政治活動、有酬活動、違反兩岸協議等四項,均列為不允許範圍;移民署同時也提出20項正面表列。
中央社報導,移民署表示,陸客赴台不得從事的活動包括違反國家安全、社會安定和法令等行為;不得從事政治活動,例如參與選舉活動、電視政論節目;不得從事報酬性質活動;不得違反「海峽兩岸關於大陸居民赴台灣旅遊協議」。

移民署也提列20項陸客在台可以從事的活動,包括參觀展覽、參觀比賽、參加開閉幕典禮、參加國際拍賣會、參訪公司、企業頒獎典禮、公司尾牙、公司會議、參加同鄉宗親會、參觀廟會、參加藝人演唱會、萬人泳渡日月潭、健檢美容、參加婚禮、與民意代表或政府官員餐敘、元旦升旗典禮、掃墓祭祖、探訪親友、參加市區旅遊、逛街購物飲食。

移民署入出國事務組長邱信英表示,雖然政府還未對陸客開放自由行,「團進團出」的行程中,還是可以安排三分之一的時間做自由活動,為規範陸客在台行為,移民署在今年10月和各旅行社召開會議討論後,做出四不准20准的規範。

邱信英指出,陸客赴台前,大陸的旅行社都會先將四不准20准的規範給旅客查看並宣導,陸客如果赴台旅遊期間違反規定,最重的處分可要求違反者立即離境,有觸法者則送法辦。

李開復留學美國的十大收穫

摘要: 1.美國的教育認為每一個人都有他特別強的地方,所以在你強的地方做得好的時候,給你足夠的鼓勵,讓你得到自信。2.卡內基•梅隆大學對博士生的期望就是成為你論文的這個領域的全世界的第一人,全世界應該不會比你更好,要不然就不應該來讀博士。3.從卡內基•梅隆大學畢業以後,你帶走的東西是做研究的精神,這才是教育的真諦,知道怎麼去解決問題,要教會你如何獨立地知道如何去解決一個尚未被解決的問題。能夠自己獨立的去思考、去分析、去客觀、去理解不同的觀點,去解決這個問題,那麼你這個博士就是你可以終身擁有的終身使用的,而且不僅僅是使用在你的這個領域。4.東方的教育碰到一個巨大的瓶頸就是認為每件事情是非黑即白,一個人要麼是好人,要麼是壞人,沒有想到很多事情都有不同的方法來看問題。高科技的公司面試的時候會問你一些很奇怪的問題,比如下水道的蓋子為什麼是圓的,問這個問題的目的是看你的頭腦不要被局限在一個框框裡,能夠有不同思維的空間。如果你的思想,你想的東西是有道理的,比如圓的好在地上滾,或者是圓的不容易掉下來砸到別人的頭,或者圓是最小的面積,比較省錢,這些都是最好的答案。被這樣一種開放式的教育來啟發,來釋放他的思維的空間。


原文網址: http://www.facebook.com/studyinaustcom?ref=ts&sk=wall#!/notes/%E7%95%99%E5%AD%B8-%E9%81%8A%E5%AD%B8-%E6%83%85%E5%A0%B1%E7%AB%99-study-abroad/%E6%9D%8E%E9%96%8B%E8%A4%87%E7%95%99%E5%AD%B8%E7%BE%8E%E5%9C%8B%E7%9A%84%E5%8D%81%E5%A4%A7%E6%94%B6%E7%A9%AB/178997135485362


李開復留學美國的十大收穫




當還沒有小留學生這個詞的時候我就去留學,我是1972年首先踏入了美國的土壤。很多人問我什麼時候去留學,我就說1972年,他們說啊,你看起來有那麼老嗎?實際上我是11歲的時候就去了。也有很多人問我,如果你不去美國,還會得到一樣的成功嗎?美國在你的成長歷程中,留學的經歷對你有什麼樣的幫助、有什麼感觸?

今天我就想談一下,今天早晨我起來想一想我講什麼題目,我想講的就是如果我沒有留學,也許不會得到那麼多,也許不會做到那麼好的地方。

我當時去美國是在美國的田納西州,是在一個天主教的學校,是去讀初一。整個城市沒有幾個中國人,整個學校只有我一個中國人,很多人在那個時候甚至沒有在真正的生活裡看過東方得面孔,但是他們對我伸出雙手歡迎,我得到的第一件最重要的禮物就是自信。

因為我發現,在美國的教育環境,我從小在臺灣長大,老師總是用懲罰的方式告訴我們這個做得不好,要怎麼懲罰,如果這個達不到誰又對你失望,總是用威脅、懲罰、失望等等的方式來希望我們能做得更好。我第一次看到美國這樣一個環境,它完全不是有這種負面的交易,而是用正面的教育,讓我能夠建立自己的自信。美國的教育認為每一個人都有他特別強的地方,所以它的教育方式就是鼓勵你在你強的地方做得好的時候,給你足夠的鼓勵,讓你能夠得到一種自信。這不僅僅是對這一件事情的自信,而是對自己的自信,對未來的自信。

而我的自信就來自于,其實蠻可笑的事情,我記得有一次老師出了很多題目,在黑板上寫了1/7,說你們誰能夠換算出來。題目寫完我就舉手了,他說李開複這是什麼,雖然我當時的英文不是很好,我還是很快地回答了,0.142857。他說哎呀,數學天才。其實我們在座的每個人都知道,不知道大陸有沒有背這些數字,我在臺灣背過,可不是什麼數學天才。當時他一誇,我就想也許我真的是數學天才。從此之後我就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去代表學校參加考試,參加全州的比賽等等類似於奧數這種比賽,都非常踴躍地參加,認為我一定是一個數學天才。

當然後來我發現,其實我不是數學天才,當我進了哥倫比亞大學的時候,我覺得我是田納西州的州立冠軍,一定是一個了不起的數學天才,他們就把我分到天才班,拿到一個最後一名。很有趣的是老師當時說,開複,你是最後一名,我說完了,最後一名怎麼辦?給了我一個A-,我說啊,最後一名還有A-,他說數學雖然是最後一名,但還是很厲害,一定要給一個A-。終於發現我不是天才,但是給了你自信,覺得你自己有能力,就會努力地工作,就會做得很好,這是我的自信,第一件得到的禮物。

第二件得到的禮物是信任,當時強的數學是給自信,弱的碰到化學、歷史我根本沒有學過、沒有讀完,勉強去考,但是發現很多生詞不認識怎麼辦,當時我很清楚地記得我的歷史老師跟我說,開複,我知道你今天做不完今天的考題,你拿回家做,你可以用字典,你可以花所有你需要花的時間,3、5個小時都沒關係,但是我相信你不會翻開教科書。你想我是一個11、12歲的小孩,老師知道你的書籍在旁邊,說讓你慢慢做,但是我相信你不會翻開你的教科書,這是對自己的一種誠信和對別人的信任,所以自己一定要珍惜別人對你的信任,對我也是相當相當重要的。

第三個我得到的禮物就是一種無私的老師的教育。我這裡有兩個例子,第一個例子是我剛開始去讀初一的時候上課我根本一個字都聽不懂,但當時我們的校長發現了這個情況以後,他就說每天中午你把午餐拿到我的辦公室來,我們一邊吃午餐,我一邊從小學一年級的英文課本教你。我記得當時打開第一頁,這麼簡單的字一個一個字教我,一個學校的校長每天願意花中午的時間無私教我,一直到我上路。

我還記得第二件事,我一直以為自己是一個數學天才,差不多在十年級的時候把高中所有的課都念完了,我當時高中的老師跟我說,你下面應該讀大學的課程。我說可是開車要30分鐘,我現在不能開車,老師說沒關係,我教這個課,每天我到你家接你,這個老師每次上課,每個星期三次,來我家接我,讓我在我的11、12年級能夠修到兩門大學的數學微積分。所以,我為老師的態度也非常非常感動。

第四件我在高中學到的事情是實踐。今天很多教育更多都是去背書本上的東西,背死書。但是我非常相信那句話,看過的你會忘記,聽過的你會記得,但是做過的你才真正的理解。所以,當時我非常感觸的是每一堂課都有那麼多實踐的項目,不會只教你一個指數是怎麼回事,會教你為什麼要學指數,如果你掙100塊錢,每年10%的利率,10年之後你不只會有200塊錢,會有更多錢,因為利息會升利息,這是指數的概念,會用真實的例子,如果你以後超過有200塊錢,就會努力地學這個題目。

另外一個實踐是我在高中參加了一個創業活動,辦的方法不太一樣,當時他就說你們一幫人創一個公司,選誰是領導者,決定做什麼產品,大家一起來合作,把產品推銷出去,讓家長出錢資助我們,當股東,資助不是白拿的,到一年做完項目以後,要算上每一個股東應還他多少錢,要算股息等等,真的像一個公司來運營,那時我們感覺真的特別有意思。而且我們做的項目當時也很有意思,這也間接地代表了美國學校的一種開放和包容。

當時學校把午餐的時間縮短,從1個小時縮到40分鐘,我們這些學生就覺得這很不好,我們要抗議。怎麼抗議呢?我們在這個創業活動中就做了一個T恤,T恤上畫了一個臘腸狗,畫得很長。這是一個不太激進的抗議,所有學生都非常想買這個T恤,我們印了很多很多,當年我們也成為了全州業績最好的一個公司,當然學校其實也非常包容我們的這種做法,並沒有打壓我們,允許我們把自己的聲音發出來,但是最後午餐的時間還是沒有增加。

高中畢業之後我該申請了很多大學,很不幸當時沒有新東方的存在,所以我的SAT考得不是很好,我的數學雖然考了800分,但是我的英文還沒考到600分。所以,當時能夠進哥倫比亞已經算很不錯,我心中想進哈佛,但是分數還是不夠,從而進了哥倫比亞。

進哥倫比亞,我在那邊也學到很多很多事情。如果說學到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我認為應該是興趣,這是第五件我得到的美國留學的禮物。

因為我進去的時候其實並不知道自己真的喜歡什麼,我專業的選擇選了雙專業,數學和法律。很奇怪的兩個專業,數學我覺得我是天才,法學我覺得看電視上那些律師都很酷,尤其當時美國有一個節目叫做《輪椅神探》,我就覺得這是我的偶像。其實就跟今天的中學生一樣,其實很迷盲,並不知道自己真正專業是什麼、職業是什麼,只是隨機選了兩個。

讀了一年多以後才發現,其實我數學又不是天才,而且我覺得不是天才的人讀數學沒有什麼意思。跟那些人上課,他們那一班都是天才班,一共有7個人,我是第七名,前六個人每天都告訴我數學多美,我就想不出什麼地方美,就做一些題目而已,覺得不適合做數學。法律每次上課就想睡覺,也不適合學法律。那就糟了,還好,當時學校是允許換專業的,而且學校鼓勵我們自己選修課程。所以,當時我很幸運地選修了電腦,我覺得這個才是我真正有興趣的事情。

學校就有這種寬容,讓我能夠改變我的專業,我真的非常非常感謝,而且我女兒今年就要去哥倫比亞讀書了,她跟我說,爸爸,有一個好消息,他們居然大三才要選專業,我說是啊,三十年前我去讀就是這樣,她說太好了,我從來沒想到有這種機會,她說我真的沒想好我要學時裝設計還是我要學經濟,還是我要學東亞文學。我說你就學兩年,兩年之後再決定。我真的非常感謝有這樣一個學校,有這樣一個寬容的環境,讓我來在大三的時候做一個選擇,能夠追隨我的興趣。

我在哥倫比亞讀了四年,就到了另一個學校去讀電腦的PHD。在這裡我也得到了更多,可能更多像是中國留學生出去的體驗,當然我的英文可能更好一些。但是我還是在這裡看到了很多震撼,讓我對教育和留學能夠得到的是有了一個深的層次的理解。

第六個我得到的禮物就是平等,也就是老師跟同學之間是平等的,我做助教的時候有一個機會,給學生講課,當時我就覺得講得很好,因為我在很短的時間就讓這些學生學了很深的電腦的技術,我就覺得我知道自己是一個很好的工程師,我也是一個不錯的研究員,因此我一定是很好的老師,但是很不幸的是學生髮回來的給老師的評語,讓我非常震驚,他們不但給我最低的分數,而且給我取了很多綽號,他們說開複的課叫做開複劇場,他一個人在上面演戲,我們全部都在下面睡覺,他們說來這兒的人什麼目光接觸也不會,每天眼睛看著黑板,也不看著我們,我們在打瞌睡,教的是最差的,沒有見過這麼差老師。這種平等交流相當重要,我知道在很多學校都有學生評老師,但是往往都是很局限性的,而且學生可能不敢打分。在美國這樣的環境真的非常好,如果我還想做個老師,我需要一個當頭棒喝,我當時得到了棒喝之後,我也去好好地學怎麼樣做一個更好的老師,今天也許講的時間沒那麼長,你們還沒睡著。

第七,我學到的是研究的真諦。做一個科學家,讀一個博士,真正核心是什麼呢?我的博士導師我有幸跟他談了30分鐘,在30分鐘裡我得到的今天的兩項都是他給我的,他當時跟我說的第一件事情,我問他,我來這邊讀博士,你對我的期望是什麼?他說我對任何一個人來這個學校讀博士的期望就是你要成為你論文的這個領域的全世界的第一人,我說你開玩笑嗎?我一個學生怎麼能夠成為第一人。他說我不是讓你成為電腦這個領域的第一人,但是如果你的論文寫的是比如是連續性語音辨識,全世界應該不會比你更好,如果有的話,你就不是真的達到了我的期望。他說我認為每一個博士生都應該有這樣的抱負,要不然就不應該來讀博士。這句話對我有重大的影響,因為後來其實我做了一些專案,我覺得湊合可以畢業,可以拿到博士,但是我後來總是想這句話,真的要做到在個狹窄的領域裡達到第一人才可以停止。

第八個領域也來自於同樣跟他的對話,就是教育的真諦。我說好了,我盡力會做到一個最好的狹窄領域裡邊世界的第一人。我又問他,我從卡內基•梅隆大學畢業以後,我所帶走的就應該是世界第一的論文,我要在這個論文上面再發揚光大,找一個工作,繼續把這個領域做得更好,是吧。他說不對,我認為你其實在讀博士的過程中,你帶走的東西是做研究的精神,這才是教育的真諦,知道怎麼去解決一個問題,我們要教會你如何獨立地知道如何去解決一個尚未被解決的問題。如果你學到了這一點,那麼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我認為你畢業之後,很可能不會去繼續做語音辨識,甚至不一定會做電腦科學,但是如果你以後能夠面臨一個尚未解決的問題,能夠自己獨立的去思考、去分析、去客觀、去理解不同的觀點,去解決這個問題,那麼你這個博士就是你可以終身擁有的終身使用的,而且不僅僅是使用在你的這個領域。我後來讀了更多教育的書之後,我發現還有另外一句話跟他這句話是非常相似的,教育的真諦就是當你忘記一切所學到的東西之後,所剩下的就是教育。因為我們到底有多少人能夠背會全世界每一個國家的省會在什麼地方,我們多少人會背微積分公式,但是能夠讓我們獨立學習,這是教育的真諦,而不是背會多少。

第九個禮物是我的博士生導師,是得過圖靈獎的一個世界性的導師,我決定跟他做語音辨識,他給了我一個題目,我跟他做了一年左右。做了一年以後,我發現他給我的題目很好,但是他給我的解決問題方法的建議是行不通的。在美國這個環境長大,也讓我有足夠的勇氣挑戰我的老師,這可能也是在這樣一個寬鬆的環境之下,讓我有勇氣說出。而且我不是直接挑戰他,我是跟他分析,我喜歡你的題目,但是我不喜歡你的方法,我想試著不同的方法,我鼓足勇氣跟他說,語音辨識我想做,但是專家系統方法讀不下去,我想用統計的方法做語音辨識的問題。當他分析了我為什麼想用這樣的方法之後,他說我不同意你,但是我支持你。

我們記得法國的哲學家曾經說過,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用我的生命來捍衛你說這句話的權利。這是很了不起的一句話,但是我導師的話“我不同意你,但是我很支持你”,更了不起。我更多是告訴你,在科學的領域裡人人是平等的,你有權利有你的想法,我有權利有我的想法,我希望你用你的方法用、你的激情去解決你的問題,我不認為我有權利告訴你一個尚未解的問題一定要用什麼方法來解釋。後來也有記者問他,當時李開複挑戰你的時候,你是怎麼想的,他的回答也很簡單,他就說在科學的領域上人人是平等的。

我從他這句話裡邊所學到的遠遠不只是人人是平等的,我學到的更多的是,很多人認為他這句話可能只是一種胸懷,是一種接受別人的思維。其實不是,我在他的指導下畢業之後,20多年之後我來回顧,其實我從他那兒學到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這句話,而這句話不僅僅是一種養量,而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是一種做科學的方法,是一種做工程的方法。也就是說不只是一種養量,而是一種很珍貴的領導力。如果你希望在一個公司,比如是在Google公司,對於最聰明的員工,你就要讓他們有足夠的空間,想他們做事的方法,支持他們用他們的方法做事情。如果你什麼事情都要很獨裁地告訴他應該怎麼做,這些聰明人就沒有辦法發揮他們真正的潛力。所以,一個真正的研究院也好,科學部門也好,一個產品部門也好,如果你真的想要讓這批優秀的天才能夠發揮他們的潛力,那最好的管理方法就是去支持他們。

第十件我學的事情跟這個也是相當有關的,第十個禮物我認為就是,每一件事情我們不是只有一個方法來看這個問題,而是有很多方法來看這個問題。當時我的老師也跟我說得非常清楚,大家都是平等的,每一個人都有權利有自己意見。其實很多東方的教育碰到一個巨大的瓶頸就是認為每件事情是非黑即白,一個人要麼是好人,要麼是壞人,一個科學的問題要麼是這兒解答,再不就不是這麼解答,沒有想到很多事情都有不同的方法來看問題。比如我們常常舉的一個例子,在很多高科技的公司面試的時候會遇到一些很奇怪的問題,比如下水道的蓋子為什麼是圓的,我知道很多人都聽過很多詞。但是問這個問題的目的其實並不是有一個標準答案,你答對就可以進來,答錯就不能進來。問這個問題的目的是看你的頭腦不要被局限在一個框框裡,能夠有不同思維的空間。如果你的思想,你想的東西是有道理的,比如圓的好在地上滾,或者是圓的不容易掉下來砸到別人的頭,或者圓是最小的面積,比較省錢,這些都是最好的答案。那些答不出來,在反思我高中的時候有沒有背過這個題目的人,這些人很不幸沒有被這樣一種開放式的教育來啟發,來釋放他的思維的空間。所以,在今天的21世紀裡面,能夠接受各種不同的思維的方式,能夠理解任何的問題,可以以不同的角度來看它,並不是有一個標準答案來定性,這不只是一個科學家的胸懷,而且是一個所有21世紀的人所需要學習的態度。

這十個是我今天認為在留學過程中得到最大的禮物。最後補充一下,並不是說今天不到美國就不可以得到這些東西,也不是說到了美國一定可以得到這些東西,因為中國的教育也在成長,美國的教育也各有不同,參差不齊,我是非常幸運從天主教的初中,到高中,到哥倫比亞,到卡內基•梅隆大學,碰到這麼多一流的學府,碰到這麼多一流的教師,但是今天我回頭想一下,如果真的問我剛才在演講開始的那個問題,如果我沒有留學,如果我一直留在臺灣或者是留在大陸,我有沒有可能得到這麼多禮物,成為今天我成為的人,我想我的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2011-05-27

赴美之外國人須知法律常識之三十七:平等雇用法,雇主若因為種族差異而拒絕雇用,會被控告。

摘要:1. You're not going to hire someone with an accent or who looks Hispanic. (亞利桑那州針對非法移民的新法)

2. And then if you don't, then you get slammed on the other side by civil suits for discrimination. (聯邦法當中的平等雇用法)

3. 人才的遴選,不論是聘請教職員或核發學生入學許可,都必須依據他們的能力,擇優汰劣,最忌諱盲目地以國籍為遴選標準。



第一篇原文網站: http://www.npr.org/2011/05/26/136690537/top-court-upholds-arizona-employer-sanctions-law

Top Court Upholds Arizona Employer Sanctions Law

May 26, 2011
The U.S. Supreme Court has upheld an Arizona law that would allow the state to penalize businesses that hire illegal immigrants. NPR's Nina Totenberg tells Robert Siegel about the opinion.
Copyright © 2011 National Public Radio®. For personal, noncommercial use only. See Terms of Use. For other uses, prior permission required.

MICHELE NORRIS, host:

From NPR News, this is ALL THINGS CONSIDERED. I'm Michele Norris.

ROBERT SIEGEL, host:

And I'm Robert Siegel.

The Supreme Court has upheld an Arizona law that allows the state to shut down businesses that hire workers who are in the country illegally. The five-to-three decision gives states far more power to enact measures aimed at controlling the influx of illegal immigrants. And joining us now to talk about this is NPR legal affairs correspondent Nina Totenberg.

Hiya.

NINA TOTENBERG: Hiya.

SIEGEL: And first, this is not the big and very controversial Arizona law that was passed last year, right?

TOTENBERG: No. That law, much of which has been struck down by the lower courts, requires law enforcement personnel to check up on the status of any individual they think on the street is illegally in the country and it says, you know, give me your papers, that kind of thing. In contrast, this law was upheld by the lower courts, and it imposes harsh penalties on businesses that knowingly hire illegal workers.

This law was and is very controversial because it basically does two things, both of which drive huge loopholes through the longstanding federal immigration statute, which Congress enacted to get rid of the patchwork of state immigration schemes.

SIEGEL: And what are the two things that it does?

TOTENBERG: Well, the federal law makes the federal government the exclusive enforcer of immigration violations, but there's a caveat: exempting state licensing provisions. And Arizona defines licensing to include virtually all business permits. And under state law, if an employer knowingly hires an illegal worker, the business can be fined for the first offense, and a second offense can mean you lose the right to do business at all in the state.

SIEGEL: But how can the state show that a business not only hired an illegal worker but knowingly hired an illegal worker?

TOTENBERG: Ha. That's the second provision of the law. It makes it mandatory for employers to use the federal government's E-verify system. Now, E-verify is a sort of a pilot computer-data-check system that Congress specifically made voluntary because about one out of five workers is erroneously reported as illegal because of mistaken name spellings, similar names, things like that.

SIEGEL: OK. This law was upheld by five justices. Supreme Court Chief Justice John Roberts wrote the opinion. All of the justices who voted with him are Republicans, yes?

TOTENBERG: All Republican appointees.

SIEGEL: And their reasoning?

TOTENBERG: Well, first, as to the licensing provision, he said basically that Congress put the licensing caveat in the law and that a license to do business is a license to do business. In other words, that the law, on its face, allows the state to shut down businesses that twice knowingly employ an illegal worker.

An employer who uses the E-verify system, he noted, has an affirmative defense, essentially proof that he did not knowingly employ an illegal worker.

SIEGEL: Well, how did the court get around the problem that, as you say, the federal government made E-verify a voluntary program but the state law makes it mandatory?

TOTENBERG: Chief Justice Roberts said that since Congress barred the secretary of Homeland Security from making the program mandatory, the statute limits what the secretary can do - nothing more. Arizona can make the federal program mandatory, he said, because the state is not the secretary of Homeland Security.

SIEGEL: Nina, this case was brought by a powerful coalition - the chamber of commerce, civil rights groups. What would you expect to happen right now?

TOTENBERG: I think they're going to go to Congress. They're really scared of this. I talked, for example, to Carter Phillips, who represents the chamber, and who painted the following picture for me: Sheriff Joe runs amok, starts raiding the small businesses in a mall. You're down the street. You're not going to hire someone with an accent or who looks Hispanic.

And then if you don't, then you get slammed on the other side by civil suits for discrimination. That's why they hated this law so much, and that's why I suspect they're going to go to Congress to try to fix this.

SIEGEL: OK. Thank you, Nina.

TOTENBERG: Thank you, Robert.

SIEGEL: NPR legal affairs correspondent Nina Totenberg.

Copyright © 2011 National Public Radio®. All rights reserved. No quotes from the materials contained herein may be used in any media without attribution to National Public Radio. This transcript is provided for personal, noncommercial use only, pursuant to our Terms of Use. Any other use requires NPR's prior permission. Visit our permissions page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NPR transcripts are created on a rush deadline by a contractor for NPR, and accuracy and availability may vary. This text may not be in its final form and may be updated or revised in the future. Please be aware that the authoritative record of NPR's programming is the audio.






第二篇原文網址
http://epaper.edu.tw/windows.aspx?windows_sn=9657




駐韓國臺北代表部文化組
哈佛教授講研究型大學全球化要訣:戒絕六大干預

2012年3月15日The Korea Times第5版專題報導 504期 2012-03-22

哈佛大學教授說:大學必須藉研究鞏固其全球化地位。

本(2011)年3月14日,南韓基金會(Korea Foundation)以「哈佛大學看高等教育全球化(Global Higher Education from the Eyes of Harvard University)」為題,在首爾舉行論壇,請到哈佛大學主管國際事務副教務長、同時也是該校墨西哥研究安東尼奧‧馬德羅講座教授(Antonio Madero Professor for the Study of Mexico)的岳格‧艾‧道明谷耶?(Jorge I. Dominguez)擔任主題演講人。

道明谷耶茲說,研究型大學應將它的使命定位為知識的生產者、應用者、與傳播者。研究型大學為達成這項使命,或為恪盡它的存在價值,必須擁有六大自由,若從反面解釋,也可以說務必戒絕六大干預:(1)避免教會(宗教)干預;(2)避免國家(政府)干預;(3)避免捐助者干預;(4)避免本校自身的傲慢;(5)避免本校行政管理階層的干預;(6)避免受限於本校過往的是與非。

大學的主管機關與經營者,不論是教會(如某宗教團體)或政府,都不可對大學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研究結果、及研究的應用訂定任何目標或規範。任何教條、政綱、意識形態,均不可凌駕於大學的研究之上、不可介入大學研究工作。最明顯的一個例子,是前蘇聯史達林時代嚴禁大學從事基因遺傳研究,就是這個緣故,導致前蘇聯物理科學成就非凡,生命科學乏善可陳。

又如二十世紀1950年代,哈佛大學對主張共產主義人士的長期迫害,也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實例。因此,所謂避免政府的干預分兩種,一是政治教條的干預,一是人力資源市場的保護主義;後者特指大學招聘教師、研究人員、及選取學生時,不能限制須持某國國籍,而應以是否具有最佳能力為選才基準。

大學需要捐助者的經費支持,但大學招收什麼學生入學、大學對所獲經費如何分配使用,均不受捐助者左右。大學應該主動為研究募款、尋找經費來源,但所從事的研究項目,絕不限於有經費才研究,沒經費就不研究,也不應只從事捐助者所支持的研究項目。大學應自由研究、自由出版、自由討論分析,不受捐助者的干預。

大學應戒絕自大,不可傲慢到以為只有本校的教職員是最優異的;大學遴聘新教職員或辦理教職員升遷,固然可從校內物色、提升,但也應從世界各地徵選最適才適所的人。再者,教職員間的相互探討、評比也是同等重要,特別是論文發表前或專著出版前,都必須先通過同儕間的充分批判與修正機制。大學裡的任何研究計畫,都應經歷教職員間的共同研討、彼此審查,而這正是大學之所以能持續存在與卓越成長的核心。

學術自由必須以教授為中心。換言之,唯有教授本人可以決定自己要從事什麼研究、規劃如何作研究、決定研究的理論依據為何,絕不受所任職大學行政管理當局任何部門、任何職位人士的干涉,沒有人可以命令或強迫教授去從事他所不想或不樂意作的研究。

大學還必須不受制於它的過去,也就是不陷溺在它自身所發生過的或好或壞行為裡,應能找出以往作過的錯事,承認它,並痛下決心把它改正過來。歷史上,哈佛大學也曾犯過可恥的錯誤,如惡意歧視非洲裔美國人、猶太人、女性;但今日,哈佛人會很驕傲地說,已痛改前非,不再重蹈覆轍;更重要的是,哈佛大學行政人員必須向社會大眾公開承認犯過這些錯誤。

道明谷耶兹教授在演講即將結束的時候特別指出,上述六大自由或六大必須戒絕的干預,不是研究型大學達到全球化的唯一途徑,尚須配合其他許多條件,而其中最關鍵的是人才的遴選,不論是聘請教職員或核發學生入學許可,都必須依據他們的能力,擇優汰劣,最忌諱盲目地以國籍為遴選標準。

加國學子不滿文化失衡 大學亞裔太多引猜忌

摘要:
1.亞洲背景的家長長期以來都因培養出學術巨星而備受尊重,但亞裔社區現在也開始指責某些家長逼迫自己的孩子上大學。不要除了如工程、醫療、會計或藥學等專業課程之外,讓孩子別無選擇。有些孩子對這些課程毫無興趣,而且沒有做好準備,沒有天賦,以至於許多孩子在壓力下崩潰。他們最後退學、考試不及格、因作弊而被停學,或者患上抑鬱症和急性焦慮症。
2.就算亞裔孩子看起來總是能得到足夠高分進入大學,他們也常常沒有獨立性和社交技巧,不能在大學生存。



原文網址: 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windows.aspx?windows_sn=6751

駐加拿大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文化組
加國學子不滿文化失衡 大學亞裔太多引猜忌

星島日報;Maclean's雜誌的原文:http://www2.macleans.ca/2010/11/10/too-asian/ 439期 2010-12-09

亞洲背景的家長長期以來都因培養出學術巨星而備受尊重,但亞裔社區現在也開始指責某些家長逼迫自己的孩子上大學,學習自己並不感興趣,或者沒有天賦的課程,而且最終常常以痛苦退學收場。

大多倫多地區的亞洲社區最近為其社區人士舉辦相關會議,華裔加拿大教育工作者和專業人士在會上,用國語、粵語和英語提醒約300名家長,不要除了如工程、醫療、會計或藥學等專業課程之外,讓孩子別無選擇。有些孩子對這些課程毫無興趣,而且沒有做好準備,他們最後退學、考試不及格、因作弊而被停學,或者患上抑鬱症和急性焦慮症。

除此之外,日前發表的《麥克琳》(Maclean's)雜誌最新大學排名報告也指出,大學校園中日益增多的亞裔面孔,也引起人們對加國象牙塔中文化平衡的關注。

大會共同主席、多倫多教育局研究協調員邱瑪莉(Maria Yau,譯音)表示,移民家長,特別是東亞移民,對孩子們施以重壓,以至於許多孩子在壓力下崩潰。邱瑪莉本人2005年從香港前來加拿大,她的兒子就反潮流而行,目前在尼亞加拉學院(Niagara College)學習文科,希望成為幼兒園教師。

邱瑪莉指出,亞洲社區需要警醒,就算亞裔孩子看起來總是能得到足夠高分進入大學,他們也常常沒有獨立性和社交技巧,不能在大學生存。


逼孩子上大學常以退學收場


多倫多華裔加拿大學生中,72%都申請入讀大學;而加國出生的學生中,只有42%申請讀大學。《麥克琳》第20期年度大學指引中的文章說,某些人開始質疑,加拿大大學是否變得「太亞洲化」。

雖然這樣說顯得好似有種族歧視,但《麥克琳》指出,許多學校日益增多的亞裔學生,已經引起某些非亞裔學生的不滿,甚至某些大學的行政人員也開始關注其學生的人口統計學組成。文章說,一間「亞洲」學校似乎意味著該校過於偏重學術,讓某些學生感覺他們無法競爭或獲得樂趣。文章還引用非亞裔高中學生的原話,稱他們不會選擇入讀多倫多大學,因為那裡大部份學生都是亞洲人。

文章還引述非亞裔本科學生的埋怨,稱他們的中國和韓國同學不與他們混在一起。此次大會的共同主席黃妮可(Nicole Wong,譯音)不得不承認,這是事實。


華裔家長發起抵制羅渣士 不滿《麥克琳》「亞裔太多」論點


《麥克琳》雜誌發表有關加國大學「亞裔太多?」(Too Asian?)文章,引發部分華人家長的怒火,似有蔓延至該雜誌的母公司羅渣士傳訊之跡象。有個別華人家長已向羅渣士傳訊採取抵制行動,撤銷他們惠顧的羅渣士產品或服務。此外,有華人家長也在社交網站Facebook開設「亞裔不太多」組群網頁(Not Too Asian),呼籲公眾聲援平權會譴責《麥克琳》雜誌及要求道歉的行動。 一些關注今次事件的華人家長,在安省北約克一所教堂,召開「該說的說了,該見的見了,下一步該做甚麼?」為主題的研討會,並邀請全加華人協進會(平權會)全國總幹事黃煜文和董事蔡德貞到場匯報跟進該事件的情況。

來自魁省滿地可的蔡德貞在會上表示,她在當地訪問了華人家長、中文學校校長、僑領及傳媒人士,他們均對有關文章非常不滿。她指出,華人家長沒有刻意迫子女讀書,子女入讀大學在家長的心目中是理所當然的事,就算非華裔家長也會想子女入讀大學。

她認為,作為家長,當然希望子女考上大學;但如果不能,家長也會希望子女健康、平安成長,不要學壞。

在研討會上,發言的華人家長和學生均對《麥克琳》雜誌及《多倫多星報》發表的有關文章表示反感,他們不少對《麥克琳》雜誌文章選用一個手持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的華裔學生與同窗在多大校園的配文照片也深表不滿,認為此舉明顯是以亞裔為名,針對華人為實,造成分化。


華裔身述「種族定型」經歷


一個不願公開姓名的華裔女學生在會上也披露一宗被「種族定型」的親身經歷。她說,當時在所讀中學向一個輔導主任請教報讀大學的意見,並表達自己希望修讀電影之意願。怎料該名輔導主任卻向她表示,華人學生是不夠創意,她因此應選讀數理科目。

研討會發起人鄭先生指出,《麥克琳》雜誌文章標題「亞裔太多?」是小題大做,他質疑公眾會否考慮有太多亞裔醫生或護士在本國執業?會否考慮有太多亞裔科學家發明治癒疾病的良方?鄭說,家長可能不認同子女的求學選擇,但家長始終是會支持子女,不會強迫子女。

鄭先生又稱,上述《麥克琳》雜誌的配文照片,令人產生「中國人來接管」大學校園的印象。省長麥堅迪在早前訪華期間,曾大力推廣安省高等教育,希望吸引更多中國學生來安省留學,《麥克琳》雜誌文章可謂等同在麥堅迪背脊插上一刀。

赴美之外國人須知法律常識之三十六:Plyler vs. Doe判決學生在K-12學校系統,有免費受教權,且其受教權不受移民狀態影響。

摘要:1.Plyler vs. Doe判決學生在K-12學校系統,有免費的受教權,其受教權不受移民狀態的影響。並且學校須避免企圖偵察或判斷學生的移民狀態,因為這樣的偵訊會造成學生對本身受教權的懷疑、對學校系統的失望,甚至輟學。

2. 亞利桑納州的學校校警,他們受雇於亞利桑納政府警察部門而非當地學區。衝突原因在於校警須遵從新移民法,但學校必須遵守1982年聯邦最高法院案例法Plyler vs. Doe。

3. 舉例來說,何謂犯罪?兩個學生打架,也許構成惡意攻擊,但一般來說,這些都是校內處理的案例,並不構成犯罪,更不牽涉到當地警察局。所以,校警如何執行、如何詮釋SB 1070就變成他們難為的地方。

4.K-12學校系統也寄信告訴家長,學校對他們孩子而言是安全的學習環境,不會要求學生需有移民相關文件才可以上學讀書。

原文網址:
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windows.aspx?windows_sn=6945

駐舊金山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文化組
校警難為:以亞利桑納移民法為例

Zehr, M.A. (2010). Arizona Immigration Law Creates Uncertain Role For School Police. Edweek.org, 29(35),6. 446期 2011-01-27

許多亞利桑納州的移民家庭,在州政府2010年4月執行充滿爭議性的新移民法後,即把小孩從學校轉走,已有部分學區反應,註冊人數已顯著下降。
-Robert Gauthier/Los Angeles Times/MCT

亞利桑納州為嚴格執行新移民法,要求學校舉發在校學生的移民狀況,包括他們是不是合法停留、拘留或非法移民,而這樣的要求,讓身為教育者的公立學校角色相當難堪。此移民法於2010年4月23日由州長Jan Brewer(共和黨員)簽名公布,2010年7月28生效。

2010年6月份法律尚未生效時,至少有1學區表示,校內拉丁裔學生註冊人數下降。Balsz學區區長Jeff Smith表示:「很多移民家庭離開亞利桑納州,搬去他們覺得可以安心就業,小朋友可以放心在學校學習,不會被排擠的地方。」Jeff表示,州長簽名後,他的學區就減少100個學生。每年平均有2,700名學生的Balsz學區,2010年減少100人,而2009年這時間只減少7名學生。

以旁觀者的角色來看,這移民法已對學校某些人員呈現潛在的衝突。例如:學校校警,他們受雇於亞利桑納政府警察部門而非當地學區。衝突原因在於校警須遵從新移民法,但學校必須遵守1982年聯邦最高法院案例法Plyler vs. Doe。

Plyler vs. Doe判決學生在K-12學校系統,有免費的受教權,其受教權不受移民狀態的影響。並且學校須避免企圖偵察或判斷學生的移民狀態,因為這樣的偵訊會造成學生對本身受教權的懷疑、對學校系統的失望,甚至輟學。

雖然新移民法SB1070,已呈現和聯邦政府最高法院案例法的衝突,亞利桑納州長Brewer仍然不相信新移民法會影響Plyler vs. Doe。Brewer表示,這問題只會在合法停留、拘留、非法入境的移民,因犯罪而被逮捕狀況下發生。州長發言人在電子郵件中寫到,「如果學生因犯法而被逮捕,SB 1070要求一律檢查學生的移民狀態,不容例外。」很明顯地,這一條法律也跟Plyler vs. Doe衝突。

亞利桑納首開先例?

Thomas A. Saenz,墨裔美籍教育基金會會長及委員表示,亞利桑納移民法,開有史以來,州法和聯邦政府法律抵觸的先例。此基金會和其他民權團體在2010年6月4日對聯邦法院請願,阻止新移民法的執行。他們主要訴求在於,亞利桑納州的新移民法違法美國憲法以及聯邦政府對於移民及其權利的保護。

Saenz接著表示,現在亞利桑納州的新移民法,其廣一點詮釋,可允許任何人向警察逕行舉發未執行新移民法SB 1070。而校警因為在學校中被視為「執法人員」,所以當學生在校內有任何逾矩的行為時,他們不得不偵訊學生的移民狀態。

Chris Thomas是亞利桑納教育學校基金會委員之一,他相信SB 1070會衝擊目前在校的非法入境移民。他表示:「如果政策意圖在偵察犯罪而非違反校規,那麼校警是否能偵訊學生的移民狀態,就會是個問題。Thomas接著說,學校中的逾矩,是否構成犯罪的界線並不是相當明確,所以校警能不能因此偵訊移民狀態也是個問題。舉例來說,何謂犯罪?兩個學生打架,也許構成惡意攻擊,但一般來說,這些都是校內處理的案例,並不構成犯罪,更不牽涉到當地警察局。所以,校警如何執行、如何詮釋SB 1070就變成他們難為的地方。

如何執行?

鳳凰城警局發言人Tommy Thompson表示,當局尚未確定校警如何執行SB 1070。Tommy表示,鳳凰城警方仍在等待亞利桑納官員水準及培訓委員會提供執法手冊,該執法手冊預定在2010年6月30發佈。

同時,某些激進份子,訴求鳳凰聯合高中學區不遵守SB 1070。有2萬5,000學生的社群組織會長Craig Pletenik說:「的確有現任或過去的學區雇員反應此項訴求,但學區拒絕這項訴求。」同時學區律師Lynne C. Adams表示:「聯邦法案Plyler vs. Doe壓過州法SB 1070,所以學校校警,不可能一夜之間成為移民署官員。」但是,Pletenik接著說,如果有學生吸食或販賣大麻,那他們就會交給學校校警處理,而學校校警就必須執行新移民法給予的任務,偵訊學生移民狀態。

保證學生受教權益

其他學區嘗試安撫移民家長的擔憂,說學校只在維護學童學習權,並且地方政府無權管理校內警察如何執行法律。鳳凰城Cartwright小學學區即是一例。Cartwright學區擁有1萬8,000名學生,其中90%為拉丁裔學生,2010年5月份特別召開親師座談會,聘請移民法律師解釋SB 1070之執行效應。根據學區親師會主任Meri Simmons表示,學校之前也寄信告訴家長,學校對他們孩子而言是安全的學習環境,不會要求學生需有移民相關文件才可以上學讀書。然而,根據學區2010年4月底的統計,259學生離開學區,但這個數字並未遠超過2009年的統計數字。

亞利桑納州公布此法案後,其蝴蝶效應不可忽視,許多會議為抵觸此法案,紛紛將會議場合從亞利桑納移走,這法案是向聯邦政府宣示亞利桑納不歡迎移民的開始呢?抑或只是單純制止因犯罪而非法入境的移民?而校警的角色應如何?其執行後效應還有待觀察。

參考文獻:
Zehr, M.A. (2010). Arizona Immigration Law Creates Uncertain Role For School Police. Edweek.org, 29(35),6.
Gauthiwe, R. (2010). One district reports that enrollment has dropped in the wake of the law. Los Angeles Times/MCT.

全球商學院都稱不上足夠「全球化」

摘要: 1.雖然全球各大商學院對於全球化下了極深的工夫,但是課程內容與實際情況背離太大,並且在各校的教學與研究中,方向錯誤、策略駁雜。舉例來說,商學院均極力強調海外研習的重要性,但是在課程中端出統整全局的全球化內容卻未多所著墨。2. 因為新生代傑出學者中具有全球性眼光及經驗的教授太過缺乏,加上各校研究經費短缺。3.可供發表全球化相關研究的期刊雜誌相當有限,而年青教授們有都忙於鞏固教職或升遷,對於複雜萬端的國際化課題也缺乏深入探究的誘因。4. 尋求聯盟與合作計畫涉及過多的抉擇,牽涉到一些繁複決策與利益糾葛也使得許多商學院裹足不前。5. 商學院推動全球化行動能成功與否往往繫於主事者對於「全球化」是否有足夠的熱情以及對其內涵是否有足夠的瞭解與認識,偏偏具這兩項特質的人士寥寥可數。6.要想在全球市場上擴展影響力,往往不得不借重海外當地的學術夥伴之力才行。因為美國國內市場運作的理論與實務,在美國或已開發國家所奉為圭皋,拿到全球市場上卻可能萬般扞格,難以適用。7.很多的學校隨便就與他校締盟,一點也不當一回事。


原文網址: 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windows.aspx?windows_sn=7102

駐休士頓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文化組
全球商學院都稱不上足夠「全球化」

Business Schools Worlwide Fall short on Globalization, Report Says.(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by Katherine ManganK, February 18, 2011) 449期 2011-02-24

在全球商學院都被課以訓練出能夠跨國家、跨文化工作的企管碩士的這個當口,「全球化」既是最大的機會,也是最大的挑戰。由全球各頂尖的商學院領導學者組成專案小組,經過三年時間的研究與檢視,將其結果撰成一本364頁的報告。報告結論認為,雖然各大商學院對於全球化下了極深的工夫,結果卻顯示課程內容與實際情況背離太大,並且在各校的教學與研究中,方向錯誤、策略駁雜,在在均透出極大的風險。舉例來說,大多數商學院均極力強調海外研習的重要性,而對於在課程內容中端出統整全局的全球化內容卻未多所著墨。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為在新生一代傑出學者中具有全球性眼光及經驗的教授太過缺乏,加上各校各校研究經費短缺有以致之,另一方面,可供發表全球化相關研究的期刊雜誌相當有限,而年青教授們有都忙於鞏固教職或升遷,對於複雜萬端的國際化課題也缺乏深入探究的誘因。報告中也列舉了九個有關全球化研究策略的個案探討,由於在尋求聯盟與合作計畫涉及過多的抉擇,過程中將牽涉到一些繁複決策與利益糾葛也使得許多商學院裹足不前。

主持這項研究的維吉尼亞商學院長Robert F. Bruner表示,一所商學院推動全球化行動能成功與否往往繫於主事者對於「全球化」是否有足夠的熱情以及對其內涵是否有足夠的瞭解與認識,偏偏具備這兩項特質而對促成「全球化」具有充分準備的人士有如鳳毛麟爪,根本寥寥可數。另一方面,許多美國學院派學者在成長過程中所受的薰陶都是有關美國國內市場運作的理論與實務,然而全球市場千變萬化,常常在美國或已開發國家所奉為圭皋,拿到全球市場上卻可能萬般扞格,難以適用。要想在全球市場上擴展影響力,往往不得不借重海外當地的學術夥伴之力才行。他也提到曾經與東亞一家商學院領導人談到合作時,對方表示該校已與海外34所學校締結盟約,還有的學校據稱締盟的學校為數達到近100所;他笑稱這讓他想起好像童子軍在比賽收集臂章一樣。副院長Peter L. Rodriguez也表示,這情況就像舞會裡找舞伴一樣,假如在中國去找一家頂尖學校,那就好像找到一個眾星所捧的月亮。有很多的學校隨便就與他校締盟,一點也不當一回事。R副院長現正在籌備一項全球企業主管企管碩士學位學程,預定招收各國企業主管前來研習,研習期間21個月,其中包括在巴西、印度、中國、歐洲、北卡與華盛頓各上兩星期的課程,今年八月開始上課。

即使當前經濟仍在不景氣當中,各校都已開展在國際間擴充的計畫。國際企管碩士的需求正以指數比率激增,這是因為全球一下子冒出大批中產階級來,都付得起企管教育的學費,而國際間各大企業也在大肆擴充,極需人才。另一方面,各大商學院亦加強國際企業管理相關課程、充實相關課程內容,一方面還需為缺乏擁有博士學位兼又具備國際商業訓練的師資而傷透腦筋。

全球化的浪潮席捲而來,各校都需卯足全力,準備應戰,這項賽程將是既需耗費龐大人力,又需投注大筆資財。如果還有人認為可以置身事外,做到年資滿了、安然退休。那將可能只是夢想,報告中指出,這場戰役將是贏者全拿的戰鬥,沒有一家學校免於全球化浪潮的衝擊,任何一家自認只需服務當地市場需求即可的企業或機構,一朝醒來可能會發現競爭對手竟是來自世界某個角落、從未謀面的陌生對手。

資料提供:駐休士頓文化組李勝富 撰譯

美國對度假打工及實習規定概述

原文網址: 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windows.aspx?windows_sn=7099

駐美國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文化組
美國對度假打工及實習規定概述

美國國務院網站 449期 2011-02-24

美國國務院交換訪客簽證(J-1 visa)中與度假打工有關的有二個類別(category),一是暑期打工旅行計畫(summer work travel program),二是實習計畫( Intern),謹略述之。

一、暑期打工旅行
1. 內容
暑期打工旅行最長四個月,且在學生之暑假期間完成。凡在美國以外之大專校院就讀者均可申請。工作性質是在旅遊地區之旅館、飯店、休閒公園等地方從事沒有技術性之工作(non-skilled service position),也可進行建築、科學研究、平面藝術/出版 (graphic art/publishing)與媒體通訊、廣告、電腦軟體、電子與法律事務所。禁止從事居家打掃或被要求買公司產品挨家兜售,也不可從事病人照顧或使國務院難堪或有爭議之打工。

2.美方經辦機構及要求
國務院有指定之經辦機構( designated sponsors),這些機構屬私人或非營利機構,並符合國務院規定之資格條件。申請為指定經辦機構者須填交申請表件經審查通過才可。國務院且規定這些機構之最低限度之責任,包括要指定專業人員、要設計甄選條件及方式、要依據國務院最低之醫療保險辦理、要親自面談、要行前講習、至少有50%的學生行前已有雇主(但俄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烏拉圭、摩羅多瓦、白俄羅斯等六國人數佔此類別來美人數一半,則規定需已獲有工作者才可來美),對行前尚無雇主者,要求他們有足夠之財力,可支應找工作期間之生活,並於行前提供找工作時之住宿,也要提供確實之工作機會一覽表,在學生一週後仍未找到工作者,應提供適切之協助,也要告訴美國最低工資,並確保領到薪水,也要提供24小時即時聯絡之電話號碼,在危急時並須提供適當協助。該等機構並應每年1月30日及7月31日提出工作安置報告。
在相關手冊上,也載有學生之權益,也提供學生權利受損時投訴之幾個公私機構之免費聯絡熱線電話。

二、實習
實習時間最長1年,國務院對實習領域有規範,包括:農林漁業、藝文、建築、教育社會科學圖書館諮商及社會服務、與健康相關、旅遊、資訊媒體、商管財政、公共行政與法律、科學工程建築數學工業等。其工作性質與打工不同的是不可以不可從事非技能性之工作。

申請者須為大專學生,有托福等英語能力,透由指定之經辦機構申請,不可從事非技能性之工作,不可從事醫療照護工作,不可從事辦公室打雜工作。實習時間六個月以上者,須有期中及期末考核。國務院對指定經辦機構之資格及應辦事項也有規範。

三、美國對J-1簽證並無國別及配額之限制
美國對J-1各類簽證並無國別及各國配額之限制,端視各經辦機構所承接工作機會之要求。上述俄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烏拉圭、摩羅多瓦、白俄羅斯等六國人數佔此類別來美人數一半,美國也無配額限制,只是條件上較嚴格,規定需已獲有工作者才可來美。

近幾年美國發我國人之J-1簽證人數逐年增加,人數如下:2839(2006年)、3869(2007年)、4937(2008年)、5018(2009年)、5295(2010年)。美國對J-1簽證人數並無配額限制。
美國歡迎我同學對到美國度假打工或實習。

加國卑省擴大國際學生工作簽證名額

原文網址: http://epaper.edu.tw/windows.aspx?windows_sn=7155

駐溫哥華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文化組
加國卑省擴大國際學生工作簽證名額

2011年2月22日 卑詩省區域經濟及技能發展廳網頁新聞 450期 2011-03-03

slideshow卑詩省將擴大國際學生畢業後可申請工作簽證的名額,納入目前就讀於獲「教育品質標章」(EQA)的私立專上院校職業培訓課程的國際學生。這項消息由聯邦多元文化國務秘書黃陳小萍及區域經濟及技能發展廳(Ministry of Regional Economic and Skills Development)張杏芳聯合對外宣布。本試行計畫首先在卑省推出,將從1月31日起為期2年,希望提升加拿大教育的國際競爭力,吸引更多國際學生在加拿大深造後,透過「加拿大經驗」(Canadian Experience)類別申請移民以合法留在加拿大工作。

過去「畢業工作簽證計畫」(Post-Graduation Work Permit Program)僅適用於就讀公立專上院校及頒發學位的私立大學,簽證期限最長3年。張杏芳強調,未來十年卑省將新增100萬個工作機會,移民是補充這些勞動力的主要來源,將「畢業工簽計畫」擴及私校,提供更多機會給國際學生在畢業後留在本地學以致用,最後以卑省為家。


為協助專上院校吸引國際學生,聯邦政府陸續推出相關計畫,包括網上申請服務、畢業工簽計畫及校外打工簽證計畫等,推動以來,成效頗佳。

探討海外華語文教學困境

摘要:1.編寫一套適合海外教學的華語文教材,是當下最迫切需要的。2.「教材的內容必須要適合美國高中生的生活習俗及文化,應由在美國高中執教、有經驗的老師來共同編輯。」利用節慶比較中西慶祝方式之異同,;例如比較萬聖節與臺灣傳統農曆七月的許多習俗,或是比較新年在中美兩國慶祝方式之異同等,3. 適合臺灣學生的教材內容並不一定適合美國的學生,例如社團活動在美國高中與臺灣高中有不同之處,4.中華文化精髓,加強目前年輕人最缺乏的文化常識及道德倫理認知,使美國的高中生除了聽、說、讀、寫以外,也能培養道德思想及傳統人文素養,體會中華文化、道德修養之重要,而改變風度氣質。畢竟學中文不只是說寫讀而已。5.「學生最愛藉由歌唱、舞蹈、畫畫、勞作、旅遊參觀及影劇等活動來學習語言、文字及文化。『寓教於樂』快樂達成學習目標,會終生不忘。」6.讓華語文教學配合現代高科技發展,例如視訊會議、網路教學…等。7.「臺灣辦理的 conference,常常只考慮大學的老師去參加,無意中將海外主流的K-12的中文老師排除,就無法參加。」






原文網址: http://epaper.edu.tw/windows.aspx?windows_sn=7124

駐紐約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文化組
探討海外華語文教學困境

教育部駐紐約文化組撰 450期 2011-03-03

駐紐約文化組今(2011)年2月23日中午,邀集大紐約地區資深華語文教師,包括亨特學院(Hunter College)中文教學實習督導李敏慧;紐約PS201公立小學華語文教師邱麟媖;紐約市立大學中國文化教授兼立人學苑校長周興立博士;賓州21世紀特許網路學校(21st Century Cyber Charter School)華語文教師朱培程;紐約市城市學院(City College)教育研究所兼任講師、亨特學院中文碩士班兼任講師暨紐約市新移民高中(Newcomers High School)華語文教師林振輝等人,探討海外華語文教學困境。大家一致認為編寫一套適合海外教學的華語文教材,是當下最迫切需要的。

來自臺灣的華語文教師,由於苦無適當教材可用,目前大多自編教材、自創教案。李敏慧老師表示:「教材的內容必須要適合美國高中生的生活習俗及文化,應由在美國高中執教、有經驗的老師來共同編輯。」李老師並強調,利用節慶比較中西慶祝方式之異同,也是很好的方法;例如比較萬聖節與臺灣傳統農曆七月的許多習俗,或是比較新年在中美兩國慶祝方式之異同等,她認為,適合臺灣學生的教材內容並不一定適合美國的學生,例如社團活動在美國高中與臺灣高中有不同之處,因此教材的內容必須讓學生會心融入,才不致失去興趣。李老師也希望教材能儘量編入中華文化精髓,加強目前年輕人最缺乏的文化常識及道德倫理認知,使美國的高中生除了聽、說、讀、寫以外,也能培養道德思想及傳統人文素養,例如四維八德、尊師重道、敬老尊賢、長幼有序、服務犧牲、合作、體諒、友愛、互助、正義等,深入簡出、以身作則、學以致用,則學生能在老師身教言教之潛移默化中,體會中華文化、道德修養之重要,而改變風度氣質。畢竟學中文不只是學說話、寫字、讀書而已。「學生最愛藉由歌唱、舞蹈、畫畫、勞作、旅遊參觀及影劇等活動來學習語言、文字及文化。這是本人的實際經驗。學生如能在『寓教於樂』中快樂的達成學習的目標,就會終生不忘。」

邱麟媖老師也表示:「目前市面上並無一套合適的華語文教材,尤其是母語非華語的學生,可說是完全沒有,大部分的教材都是以華語為母語的老師親自設計的,且多數教材都是以簡體、拼音為主。」她說,「以教學輔助資源而言,目前僑委會設計的輔助影片,影像品質模糊,雖有中英語解說,但聲音效果不佳,令人婉惜;此外,在小學的課程中,故事佔了很大的部分,而藉由故事是最能直接傳達中華文化的精神,但大部份的雙語故事書,英文部分都是照中文直接翻譯,其用法並不適合用於實際的教學中。」

周興立教授也強調,「迫切地需要一本能打入高中或大學的教材,目前在美國/紐約尚沒一本真正『好』的中文教材,尤其是適合初學者(第一級或第二級)用的,並應早日編輯出版才是上策。另外,教材編輯須因地置宜,現行海外教材是一本打天下,無法配合當地學習環境,老師往往必須自創教材,此種情形,已明顯造成浪費,雖然現在向國?申請書籍比以前嚴格(須先提出申請),但書本拿到手中,卻常常自嘆毫無用處,事實上,只要一本教師手冊的腳本即可,花費不多,老師上網或稍加解?,即可自行準備上課,節約又有效。」針對華語文師資的培訓方面,周校長則強調應「就地取材」,他表示:「應該用當地師資(專家)訓練當地中文教師,設計適於本地生活型態與國情之教材,可以馬上引起學生注意。『專家』們還可各地彼此支援,成立一個教師講習班或集訓,設計一套?容,規定報名資格、上課時數、經驗規定…等等,來建立公信力,結業可領取正式的證書,雖然不見得會被每個學校或機構承認,但也算是一份很拿得出的『推薦函』或『成績單』,相信在我中文教師或其他工作上也是很有幫助的,尤其對學員信心的肯定,能接到一份政府認可的『證書』,對從事華語文教育的人也是一種鼓勵。」

林振輝老師則認為目前面臨的最大難題之一,就是無處採購適用的教材,因此他只好自編教材,但基於時間、材料使用權、可用支援等因素,又經常面臨各種困境;另外,林老師則希望華語文教學的試聽教材,尤其是電影、海報等文化教材,能夠有更方便的取得方式,畢竟華僑文教中心的支援只供給華僑學校,對於主流學校仍無法兼顧。林老師也強調各種教師再訓練班的重要,例如舉辦各種文化講習等,林老師語重心長地表示:「臺灣辦理的 conference,常常只考慮大學的老師去參加,所以在會期的安排上會無意中將我們排除,例如6月份在臺北要舉辦的中文教學會議,我們主流的K-12的中文老師就無法參加,我們通常要上課到6月底。」

來自賓州的朱老師,對於未來華語文教育的發展,則抱持樂觀其成的態度,他非常樂意奉獻自己在資訊、網路方面的長才,讓華語文教學配合現代高科技發展,使更多的主流、非主流學校學生,都能因此而受惠,例如視訊會議、網路教學…等。

當天的餐會,劉主任與所有與會老師們共同期許,未來能有機會共同為海外華語文教育奉獻心力,尤其是編寫教材這方面,大家都期望有一天能夠編寫一份海外教師及學生都適用的華語文教材!

邁向國際 去海外考證照正熱

摘要:

1.師大正在轉型,由於國內教職缺額逐漸減少,師大學生未來教職市場勢必要能向國際延伸。

2.協助同學們通過證照考試,應華系聘請曾經在美國擔任學委的華語老師,以及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等優秀師資,為成員密集上課,也舉辦模擬考試,訓練同學適應考試時間並提升準確度。

3.大一取得美國公立師資認證,大二取得華語單科證照,大三到海外實習。4.如果能得到美國合格教師證,到其他國家任教也是很有力的證明。

4. 獲得中文教學資格的美國外語教學委員會語言考試(ACTFL)、口語能力面試(OPI)、寫作能力考試(WPT)和語言國際考試等。


第一篇原文網址:
http://pr.ntnu.edu.tw/showepaper.php?no=54#si2

師大週報9640期

專題報導 邁向國際 海外進修考照正熱



到海外遊學進修,可以拓展國際人際關係
  暑假生活何處去?出國遊玩不稀奇,海外上課才算酷!今年夏天,教育系24位研究生,將由葉坤靈老師帶隊,赴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修課;政治所師生則要到湖南大學參與專題講座;至於應用華語文學系不僅要前進美國,還要挑戰美國教師資格!另外,國際事務處也推出四國遊學團,拓展師大人的國際視野。
  由應華系與進修推廣學院規劃的美國考照團,7月7日起到8月1日先在校內密集培訓,8月7日出發至美國參加CBEST(美國加州公立學校教師基本檢定考試)證照考試。應華系主任蔡雅薰表示,師大正在轉型,師大學生儘管擁有成為優良師資的能力,但由於國內教職缺額逐漸減少,師大學生未來教職市場勢必要能向國際延伸,藉由這次國際考照的洗禮,將讓學生更具國際觀。

  CBEST考試包含數學、英文閱讀、英文寫作測驗三科目,成績可永久保留。取得資格後,將可在美國教導「k-12」(從幼稚園到12歲)的學生。由於CBEST考試是雙月份考試一次,避免耽誤學生在師大的課業進度,因此利用暑假帶領學生前往美國考試。目前培訓班共有90位學生,當中除了應華系39人之外,還有國文系、英語系、教育系等同學報名,值得一提的是,除了50位師大同學之外,也吸引了40位外校華語相關系所學生參加。

  協助同學們通過證照考試,應華系聘請曾經在美國擔任學委的華語老師,以及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等優秀師資,為成員密集上課,也舉辦模擬考試,訓練同學適應考試時間並提升準確度。蔡主任表示,為了參加考試,應華系同學不僅要放棄暑假打工機會、繳交57500元團費,還得要熬夜唸書、承受很大的壓力,但他期望同學們從這次經驗中,發現自己不能只和自己國家的人比,更要和native speaker(母語人士)競爭,從中體會「對知識敬重,對學習謙卑」的態度。蔡主任強調,考取證照只是獲得基本條件,期許同學們可以循序漸進,大一取得美國公立師資認證,大二取得華語單科證照,大三到海外實習,一步步達成目標,未來成功需仰賴長久的累積,辛苦就能有所得。

  曾經在美國擔任華語教師的蔡主任補充,如果能得到美國合格教師證,到其他國家任教也是很有力的證明。出發前,蔡主任感謝應華系同學素質高,家長也具前瞻性,甚至還要主動幫忙;更幸運的是,學校方面給予很大支持,教育部也提供補助。蔡主任說,除了華語,數學老師與特教老師,在美國也有極大的需求市場,期望未來這兩個領域同學也可以試著往美國發展。

  政治所黃城老師自2005起,每年暑假都會帶領碩博士研究生到大陸參訪。今年受湖南大學法學院邀請,政治所師生一行24人,6月29日起七天將到湖南參與「海峽兩岸湖湘文化參訪暨學術研討會」。

  黃老師表示,中國大陸與台灣語言文化接近,交流障礙較小,加上台海距離較近,交通費用便宜,暑假師生隨團參訪容易成行。今年除拜訪湖南大學進行論文發表與座談會,也會參觀湖南大學的前身、古代四大書院之一的嶽麓書院,還有歷經千年洗禮的馬王堆漢墓文物展,以及遊覽湖南人文景觀和風景名勝。隨團同時也要發表論文的政治博三陳偉杰表示,自己曾去過北京與上海,但到湖南大學發表論文還是頭一遭,心中相當期待,利用暑假到校外參訪,希望藉此提升世界觀。

  長年與大陸教育界人士交流的黃老師觀察,這些年來,大陸地區大學的軟硬體設備提升很多,學生的求知慾也高,讀書態度相當認真,對於國際間的政治議題敏感度也夠,台灣同學能以學術研究態度與大陸學生交流,將是與國際接軌、和外界交流聯繫的好機會。

  拉近師大學生與國際的距離,國際事務處也在暑假期間舉辦遊學團,今年暑假就將組成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團、英國布魯內爾大學團、日本立命館大學團及越南河內大學所屬社會人文科學大學團,課程包括當地語言學習、文化景觀參訪,還可和當地學生或是國際學生交流。加拿大團負責人陳莉菁表示,去年遊學團全天上課,今年改為半天課,不僅減少課程費用支出,也讓學生有更多時間參與課外活動,還能在回國前到班夫國家公園旅遊。國際漢學研究所博士班高焜源報名參加加拿大遊學團,希望能把英文學好,也想到加拿大查詢自己博士論文相關資料,並多交新朋友,增加對加拿大的認識。

  至於英國團,除了將在倫敦的布魯內爾大學學習一般英語、英國文化、報告技巧、學術寫作等,假日到附近許多博物館、美術館及劇場表演,更可讓同學們深入了解當地文化。另外日本團及越南團課程,也都涵括語言及人文地理內容。國際事務處表示,這次參加遊學團的同學,開學後都可以申請最高4學分相關學分抵免。

  當然,國際機票費用高漲,不是所有同學都能負擔出國進修費用。英語文教學中心每年舉辦ICC(International Culture Camp)「全英語國際文化體驗營」,2008年暑假邁入第三屆,7月13-18日在公館校區,邀請名師及國際學生與台灣學生文化交流,營隊期間全程使用英語交談,也是很好的學習機會。今年營隊總共吸引一百多位同學報名,除了師大之外,姊妹校交大共有40人報名,此外,還有彰師大、高師大與中山大學等校學生參與,營隊中27位國際學生來自世界各地,真正落實國際化的目標。課程內容包括全球科技脈動與文化創意產業等,並安排到工研院、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合勤電子、聯華電子、國立交通大學奈米實驗室等地參訪,實際瞭解台灣科技產業。報名者之一、社教100劉佩茹說,自己輔修英語系,希望未來能當英文老師,期待藉由營隊增強英文能力,也能從其中學到領導團隊與帶團康技巧。【校園記者張雅玲、周盈君、許慧珍、賴玫臻報導】

第二篇原文網址: http://epaper.edu.tw/e9617_epaper/windows.aspx?windows_sn=2741

駐休士頓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文化組
達福中文教師研習 兩教師現身說法

世界日報(2009-02-03) 344期 2009-02-05

達福地區中文學校聯宜會近日舉辦冬季華語文教師研習會,為中文教師充電,在美國高中任教的鄭柏碩和王芳傳授如何參加中文教師考試和教室管理兩個專題。

休士頓僑教中心主任盧景海到場向參加研習會的老師祝賀新年,並稱讚中文學校聯誼會舉辦多次舉辦研習會,有助教師分享中文教學資訊,提高中文教學水平,可吸引更多主流社會學生學習中文,傳播中華文化。

達福地區中文學校聯誼會會長柯梓琴說,中文教師的中文水平都很好,但英文能力有待提高。雖然大多數老師參加中文教師資格考試還有差距,但現在就要準備,知道考試的概念。

在 卡羅頓─法默布蘭奇學區紐曼高中教授中文的鄭柏碩說,新年大家希望運氣好,運氣好就是機會來了能抓住。現在中文熱在美國興起,就是中文教師的機會。他介紹 獲得中文教學資格的美國外語教學委員會語言考試(ACTFL)、口語能力面試(OPI)、寫作能力考試(WPT)和語言國際考試等。

在大、中、小學均教過中文的王芳目前在福利斯可學區任中文教師。她強調,課堂教學要通過營造和諧好學的氣氛,了解並正確應用課堂管理的方法與技巧,她並傳授許多教師課堂以及表揚孩子們的用語,獲得教師們熱烈迴響。

工商時報社論-FTA韓國能,台灣何以不能?

摘要: 韓國與台灣同為亞洲四小龍,但不論從政治外交、民族性格、經濟型態、市場規模論,都大不相同。1.台、韓都是分裂國家,但韓國擁有絕對的外交優勢,台灣在國際場合處處為正名問題所擾,外交弱勢正是台灣與他國洽簽FTA的根本障礙。 2. 民族性格而言,韓國人悲情愛國、常懷憂患意識。台灣則不然,舉國很難為一件事同歡,見不得別人好反而成為論事的基本心態。3.韓國前30大財團營收佔GDP的70%,財團經濟衰敗,韓國經濟力就毀了大半,因此韓國是個絕對重商且圖利商人的國家。台灣以中小企業為骨幹,「反商嚴重、不敢圖利」。 4.就市場規模論,韓國有近5千萬人口,民眾愛用國貨,加上政策扶植,母國市場就足以支撐本國品牌,進而到海外開疆拓土。台灣不到2,300萬人,品牌喜好善變,沒有足夠的母國市場與政策支撐,因此造成今日台灣「代工強、品牌弱」的產業發展現實。 5.為了吸引人才,韓國還砸大錢推動BK 21(21世紀韓國頭腦卓越計畫)。當世界各國都在搶人才之際,反觀台灣卻是假平等當道,處處打肥貓、事事怕圖利,又如何讓近悅遠來?




原文網址:http://news.chinatimes.com/world/11050401/122011052700155.html

社論-韓國能,台灣何以不能?
2011-05-27 工商時報 【本報訊】
 由於韓國與歐盟自由貿易協定(FTA)即將於7月1日生效,對台灣產業造成不小衝擊,近期國內遂掀起一波「韓國能,為何台灣不能」的熱烈討論,旨在敦促朝野有為者亦若是。誠然,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也可引為殷鑑,但在從事跨國比較時,切忌放大他國的施政成果,而忽略主客觀條件的差異與折衝過程的難度。如果不先釐清「不能或不為」,一味地空中畫餅,只會製造無謂的行政虛工。

 韓國與台灣同為亞洲四小龍,但不論從政治外交、民族性格、經濟型態、市場規模論,都大不相同。在政治外交上,台、韓都是分裂國家,但韓國擁有絕對的外交優勢,台灣則不然;韓國是G20成員國,還主辦過G20高峰會,台灣在國際場合處處為正名問題所擾,外交弱勢正是台灣與他國洽簽FTA的根本障礙。

 就民族性格而言,韓國人悲情愛國、常懷憂患意識,因此當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加速與中國大陸對話與交流,韓國輿論隨即發出「中台威脅論」(China+Taiwan=Chaiwan),以為警惕。台灣則不然,藍綠意識型態針鋒相對,「愛台灣」各自表述;名嘴取代專家而掌握發語權、民氣取代專業而成為施政依歸;舉國很難為一件事同歡,見不得別人好反而成為論事的基本心態。

 經濟型態的差別就更大了。台灣以中小企業為骨幹,韓國前30大財團營收佔GDP的70%,三星、現代、LG、鮮京等四大就佔了GDP的一半,單單三星集團營收又佔GDP的兩成。換言之,財團經濟衰敗,韓國經濟力就毀了大半,因此韓國是個絕對重商且圖利商人的國家。李明博總統為了申奧的「國家大事」,可以特赦因逃漏稅遭判刑的韓國富商-三星集團前董座李健熙,且獲得多數民意支持(只有27%反對)。此舉在當前「反商嚴重、不敢圖利」的台灣,恐怕是「天地不容」。

 就市場規模論,韓國有近5千萬人口,民眾愛用國貨,加上政策扶植,母國市場就足以支撐本國品牌,進而到海外開疆拓土。台灣不到2,300萬人,品牌喜好善變,沒有足夠的母國市場與政策支撐,因此造成今日台灣「代工強、品牌弱」的產業發展現實。

 最鮮明的例子,就是台韓同時發展DRAM與TFT-LCD雙D產業,韓國佔了經濟規模與品牌優勢,即便遇到景氣逆流,也都能挺住。台灣雙D業者該燒的錢沒少過,卻難逃景氣循環魔咒,尤其是DRAM廠商現更面臨危急存亡之秋。真的是台灣技不如人嗎?當然不是!

 大家看到韓流風靡全球、與歐美FTA開花結果、韓國企業品牌價值躋身全球前20大(2010年三星排19),於是大聲疾呼「韓國能,為何台灣不能」,卻忽略了韓國朝野在追求這些國際化成果的過程中,付出多少努力與代價,有多少小我利益在大我優先的前提下被犧牲。

 的確,韓國品牌發光發亮,財團聚焦明確、規模夠大,要錢有錢,要人有人,要政策有政策。然而當年亞洲金融風暴,危殆的韓國為了爭取國際貨幣基金(IMF)金援,不惜逼迫財團交換業務以重新聚焦,多少勞工因此遭受I'm fired的悲慘下場,朝野硬是將奇恥大辱「吞下去」,才有今日的浴火重生。如果時空交換,相信台灣企業不會想要承受這樣的磨難。

 再以韓流為例,韓國在金大中時代即確認文化產業是國家21世紀的重要產業,是打造國家形象與品牌價值的關鍵,為此修法並設立專責機構,更在創意產業振興院下設規模15兆韓元的「文創業振興基金」,還內舉不避親地置入三星、LG等等品牌行銷,以達到互相拉抬的效果。為了吸引人才,韓國還砸大錢推動BK 21(21世紀韓國頭腦卓越計畫)。當世界各國都在搶人才之際,反觀台灣卻是假平等當道,處處打肥貓、事事怕圖利,又如何讓近悅遠來?

 至於FTA議題,對任何國家都是「帶刺的玫瑰」,現在輿論都凸顯韓國企業將因市場開放而取得更大出口競爭力,但自由化的另一面,正是國內市場必須撤除保護傘,對海內外產品一視同仁。猶記李明博2008年上台之初,為了加速美韓FTA,恢復美牛進口,一度引起激烈的警民流血衝突,進而造成內閣總辭。換言之,自由化固是大勢所趨,也是各國政府應有的體悟,但朝野是否準備好承受開放的衝擊,也不容忽視。

 如果說具有讓利色彩的ECFA,都能在國內炒翻天,那麼具對等開放精神的FTA,恐怕更會引起「誰該為誰犧牲」的激烈辯論。撇開外交擋道的特殊因素,當FTA的機會來敲門,台灣藍綠領導人又是否有足夠的膽識不畏反彈、據理力爭?

 當前台灣的國家危機,不在於政府不知道該做什麼或該師法誰,而在於防弊重於興利、對立優於是非、選票先於專業,因此無法擇善固執。「韓國能,台灣何以不能?」答案其實在我們自己,而不在韓國身上!

2011-05-26

陸客看台灣 友善熱情是特產

摘要: 1. 問陸客,「台灣哪裡好?」陸客答得妙:台灣水好洗完臉滑滑的;台灣到處綠油油又乾淨;台灣公廁超乎陸客想像水準,還有免費衛生紙。2. 陸客常拿台灣和大陸比,但唯有台灣人的友善熱情和禮貌沒得比,「台灣人開車不按喇叭,還常把請、謝謝、對不起掛嘴邊。」這最讓陸客稱讚羨慕。3.,「在上海1棟先進高樓有錢就可以蓋起來,但台灣人保留中華文化的根本基礎、友善熱情的個性,這些對台灣人稀鬆平常的事,在大陸有錢也買不到。」



原文網址: http://udn.com/NEWS/MAINLAND/BREAKINGNEWS4/6360303.shtml


陸客看台灣 友善熱情是特產

【中央社╱台北26日電】 2011.05.26 10:05 am


陸客自由行預計在6月底前上路,直接接觸陸客、陸團導遊經驗豐富,進而出書的「阿sir」說,陸客眼中台灣人素質高,友善熱情更是台灣特產。

已有5年帶陸團導遊經驗的「阿sir」朱偉屏,將在6月推出導遊帶大陸團寫真實錄「台灣有嘛 (ㄇㄚˋ)」(天津話發音,意即台灣有什麼?)新書。

他在書中細數帶陸客在台觀光經驗:逛日月潭會被建議去看西湖、九寨溝;逛佛光山被虧說去五台山瞧瞧;到阿里山神木區步道又被拿來和黃山登頂相比;到龍磐公園斷崖上遠眺太平洋,還有來自內蒙客人說,這海水漂亮,不過這「大草原」小了點。

阿sir說,台灣風景區難免被陸客秤斤論兩,但他會反問陸客,「台灣哪裡好?」陸客也答得妙:台灣水好洗完臉滑滑的;台灣到處綠油油又乾淨;台灣公廁超乎陸客想像水準,還有免費衛生紙。

阿sir常鼓勵陸客來台,一定要找機會和台灣人聊聊天,因為台灣人友善熱情、有禮好客。他說,陸客常拿台灣和大陸比,但唯有台灣人的友善熱情和禮貌沒得比,「台灣人開車不按喇叭,還常把請、謝謝、對不起掛嘴邊。」這最讓陸客稱讚羨慕。

阿sir說,他常在向陸客導遊解說時會聽到台灣硬體建設就像30年前的上海,但他會回說,「在上海1棟先進高樓有錢就可以蓋起來,但台灣人保留中華文化的根本基礎、友善熱情的個性,這些對台灣人稀鬆平常的事,在大陸有錢也買不到。」

阿sir覺得開放陸客自由行後,來台洽公的陸客會變多,但選擇自由行旅遊未必增加,「因為離開台北市後,要到中南部旅遊交通其實不太方便,陸客還是需要包車,找名導遊解說。」

有名天津陸客曾對阿sir說,「導遊是台灣的名片」,短短8天時間,從阿sir這張名片上看到:善良、仁愛、敬業。阿sir呼籲,要讓陸客愛台灣,導遊可是關鍵,「導遊,要為台灣爭口氣呀!」

【2011/05/26 中央社】@ http://udn.com

本部落格找文章的機制

2011-05-25

2010英移民政策“洗牌” 數十萬華人存變數

摘要:1.英國民意認為:外來移民搶奪“公共資源”、“工作職位”,對社會安全“形成威脅”。 2. 英國只歡迎真正的人才和優秀的學生,並暗示今後學生與勞工來英“短暫工作學習”將不再自動獲得申請永久居留或入籍的權利,未來移民政策的方向將會“全方位”限制所有移民簽證類別,以達到保守黨在競選中“把淨移民人數減到數萬”的承諾。 3.對非法移民實施“嚴打”,專項治理移民非法打工、假結婚、冒牌學院與各種移民犯罪,華人移民頻傳被捕,一些中餐館與外賣店因多名員工被查非法務工,不但要繳納高額罰款,有的甚至被迫關店歇業。 4.移民進入英國主流企業工作的難度變得更大。因為一旦手中的工簽失效,很難找到新的雇主幫助申請新工簽來銜接。 5.娶老婆也難。配偶來英需要出具英文能力證明,讓在英打工的技術大廚“很為難”:“我們自己的英文都不好,也教不會老婆英文,英文又不是一天兩天能學好的。”在中餐館打工的“剩男”因為“配偶英文能力要求”的限制,還要繼續“剩”下去。







原文網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15/5/5/7/101555767.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1555767

2010英移民政策“洗牌” 數十萬華人存變數

2010-12-31 11:17:26


  中評社香港12月31日電/據英國《英中時報》報道,2010年,英國政府新舊內閣的交替宣告著工黨13年“寬鬆”移民政策的終結。經濟持續低迷,物價漲工資不漲,失業人數居高不下,移民則再一次成為英國經濟社會問題的“替罪羊”。保守黨與自民黨聯合執政之後,為降低淨移民人數,嚴控非歐盟籍勞工與學生來英,除設置年度配額之外,還相應提高了部分簽證的申請要求。

  2010年同樣見證了多個重要移民案例的審判,這些判例為部分移民爭取到應得的權益,卻難以扭轉移民政策整體縮緊的大趨勢。這樣的變局累及數十萬在英華人,他們的工作與生活在未來或將面臨更多變數。

  國會變天 移民政策“洗牌”

  2010年大選,是英國移民政策的轉戾點。在選前,各黨派都針對各自的“目標選民”,制定競選綱領。除了稅收、文教和商業等關係國計民生的議題,“移民”亦是唇槍舌戰的焦點。無論是保守黨拋出的“控制移民”,還是工黨主張的“篩選移民”,兩個論調的背後,是英國社會關於外來移民搶奪“公共資源”、“工作職位”,對社會安全“形成威脅”的民意基礎。

  在移民政策上被對手保守黨指責“過於寬鬆”的工黨政府,從2009年下半年至2010年五月大選前,相繼拋出了“英國工作屬於英國人”的言論,頒布《賺得公民權》草案,提高學生簽證申請的語言要求門檻,並僅用三個月時間通過了高技術移民T1(General)簽證計分標準提高的修改草案。

  但是工黨仍然輸掉了大選,新政府由保守黨與自民黨聯合組閣。在移民問題上分歧巨大的自民黨和保守黨,最終議定的共同執政綱領,在“移民”部分保留了保守黨提出的“設置非歐盟移民配額”、自民黨的“終止拘留兒童難民”,並承諾加速難民庇護申請的處理。但事實上,整個移民體系的改革主要還是由保守黨主導。

  有道是“新官上任三把火”,聯合政府的“第一把火”即頒布非歐盟移民的“臨時配額”。6月28日,內政大臣特裡莎•梅宣布從7月19日開始,截止到2011年4月1日,對非歐盟技術工人設置24100個“臨時配額”,主要為了在2011年4月開始實施永久配額之前,防止移民趕末班車“扎堆”申請。頒布臨時配額的同時,內政部還提高了高技術移民獲頒簽證的最低分數(總分從95提高到100分),對雇主申請T2(General)擔保工作簽證名額也做出限制。

  之後於11月中旬特瑞莎•梅發表了上任後第一個移民問題的講話,表示英國只歡迎真正的人才和優秀的學生,並暗示今後學生與勞工來英“短暫工作學習”將不再自動獲得申請永久居留或入籍的權利,未來移民政策的方向將會“全方位”限制所有移民簽證類別,以達到保守黨在競選中“把淨移民人數減到數萬”的承諾。

  11月26日,內政部正式公布了2011/12非歐盟勞工的配額為21700,遠低於此前外界預計的28000。其中,20700個名額分配給T2雇主擔保工簽,另在T1類簽證下專設“特殊才能人才”類別,分配剩下的1000個名額,合格的申請者必須是在科學或文化領域“享有國際聲譽”或具有突出潛質的人。傳統的高技術移民路徑T1(General)將從2011年4月起正式關閉。

  控制學生簽證的草案亦緊隨其後,在12月初公布。草案提出終結畢業生工作簽證(PSW),學生家屬來英陪讀不得打工,不允許非高信任度名單上的院校提供本科學位以下的課程,嚴堵不法分子對學生簽證系統的濫用。但是政府在打壓非歐盟外勞和學生的同時,對投資者和企業家的移民卻不作限制。政府計劃新增“創業企業家簽證”,吸引“能夠振興英國經濟”的人才,對投資移民則根據投資額的多少決定換取居留權的時間長度。

  內政部也加大了對英國境內非法移民的打擊。自今年7月初起,移民大臣達米安•格林宣布開始對非法移民實施“嚴打”,專項治理移民非法打工、假結婚、冒牌學院與各種移民犯罪,華人移民頻傳被捕,一些中餐館與外賣店因多名員工被查非法務工,不但要繳納高額罰款,有的甚至被迫關店歇業。

  新政府在共同執政綱領中承諾的另外兩項移民政策“終止拘留兒童難民”和“加速難民案件的處理”也都開始著手執行。截至今年9月,內政部已處理完成45萬件求庇遺案中的近33萬件,有135000人已獲得永久居留身份。內政部方面承諾將於2011年夏季前完成所有的遺案處理工作,並保證新的庇護申請在6個月之內完成。

  副首相、自民黨領袖克萊格也在12月聖誕節前公布了“終止拘留求庇失敗兒童”的時間表,表示將於2011年5月之前終止英國移民體系中對兒童求庇者的拘留,並由邊境署方面推出新的家庭遣返辦法。


 訴諸司法 移民案判例難改乾坤

  但是內政部一邊限制移民,一邊還要對付部分民間團體的司法挑戰。2010年,許多移民政策與法規的合法性基礎頻遭質疑,內政部接二連三輸掉多場官司,一部分移民的權益因此得到維護。

  7月9日,英國語言學校的代言機構English UK在高等法院(High Court)告贏內政部。理由是今年3月,前工黨政府提高了學生簽證的語言要求,但是沒有通過國會的“反對票程序”,直接以改變政策直到文件的方式改變移民法屬於司法違規。

  而移民福利聯合委員會(JCWI)亦在10月向高等法院提出對“非歐盟移民臨時配額”合法性的質疑。許多移民律師堅信內政部的“臨時配額”出台過程有更多違法操作,大臣們只是向國會宣布“引入臨時配額的意向”,但是沒有給出臨時配額的具體操作細節,也沒有說明它會在何種程度上限制T1類和T2類的技術移民,直到政策定案後內政部才在官方網站上公布具體的執行措施,這些措施顯然沒有通過國會審議。高等法院在12月17日對此做出裁決,認定“臨時配額”違法。這也就意味著此前依據臨時配額政策做出的非歐盟技術移民簽證決定都不合法。

  同樣違規的還有對簽證申請的資金要求。留學生Pankina因3個月銀行賬戶上只有幾天沒有達到£800被拒簽PSW,簽證官拒絕原告申請的依據卻不屬於正式的移民法規——對於簽證申請的資金要求,僅資金數額部分(£800)是寫入移民法的,而金在銀行中存放期限只是在指導文件中有要求。由於指導文件在沒有通過國會審議前,都無法成為具有正式法律效力的移民法規(Immigration Rule),因此高等法院判內政部敗訴。

  內政部還有多個規定違反人權法,在相關案件中被判敗訴。這些規定包括針對部分求庇失敗者的“速決遣返政策”,非歐盟國籍人士在英結婚必須申請的“結婚許可證”,禁止21歲以下非歐盟國籍的配偶通過結婚簽來英。另外,英國移民體系禁止求庇失敗者打工違反“歐盟難民接收指引條件”,內政部就此提出的司法異議被高等法院於7月28日駁回。

  這些司法判例看似對移民有諸多利好,但實際作用卻十分有限,移民在短暫的喘息之後依然要面對繼而出台的“合法”苛政。

  例如求庇者可以進入勞動力市場的案例,內政部於9月出台臨時文件,僅允許部分求庇者在英國合法打工,而且限制頗多,可以選擇的打工職位只有短缺名單上羅列的工種。

  限制移民 華人對前景“無底氣”

  從選戰前的“移民”口水戰,到新政府上台後限制移民的“雷厲風行”,重要移民司法訴訟“半路殺出”,華人在2010可以說是“計劃趕不上變化”。

  移民限額的出台讓諸多華人專業人士“無底氣”,他們進入英國主流企業工作的難度變得更大。因為一旦手中的工簽失效,很難找到新的雇主幫助申請新工簽來銜接。

  受訪者表示“以後非歐盟移民在英國的日子只能越來越難過”,認為英國這樣的移民政策對經濟復甦沒有好處,限制了從正規渠道申請移民的人,卻無法打擊非法移民,導致“移民總數減不下來,非法移民大大增加”。明年即將畢業的華人留學生,也因取消PSW的草案出台,需重頭開始為畢業後的發展做規劃。

  受創嚴重的還包括私立語言學校,自英國方面在3月提高學生簽證的語言門檻後,招生受縮水,部分合作項目被迫停辦。儘管高等法院的判決為私立語言學校贏得暫時喘息,但語言學校的經營者卻表示對移民新政的應對依然充滿變數,內政部做事自有一套,制定政策的高級官員們都沒有在移民一線工作的經驗,很難了解真實情況,一些做法“無視移民的公民權利”。

  找工難,讀書難,娶老婆也難。配偶來英需要出具英文能力證明,讓在英打工的技術大廚“很為難”:“我們自己的英文都不好,那肯定也教不會老婆英文,英文又不是一天兩天能學好的。”一些在中餐館打工的“剩男”因為“配偶英文能力要求”的限制,還要繼續“剩”下去。

  在英安居樂業恐怕也難實現。去年前工黨政府頒布《賺得公民權草案》的實施細則,移民入籍永居相比從前,花費時間更長,限制要求更多;但是本來計劃從2011年7月開始實施的《賺得公民權》在11月被正式廢除,內政大臣特瑞莎•梅表示今後來英短期工作和學習都將不能自動取得申請永久居留或入籍的權利,未來數年華人要面臨的恐怕不是“綠卡”與“公民”之間的矛盾,而是在英發展機會渺茫,何去何從的問題。

  有移民專家認為,新政府的移民政策只是“數字遊戲”,聯合政府在移民問題上無視限制移民的經濟成本,盲目兌現政治承諾。但是這個“遊戲”究竟能玩多久,英國經濟限制移民後又會受到怎樣的衝擊,移民政策是否還有放寬的可能,還需時間來解答。

2011-05-24

五百億下復辟的封建文化

摘要:

1. 封建文化的核心是諸侯割據與階級森嚴。這正是台灣學術文化日益陷入的一種難以自拔的氛圍。

2. 諸侯割據的現象無非就是封地之間不正常的競爭與對立,五百億補助的學校對其他學校強凌弱,大吃小。

3.五百億學校之間的相互防範。各校嚴拒本校資源為外校專家所用,以免本校未能獲得補助的多數教授感到不平。這導致跨校的優勢互補不能形成。本校獲補助的研究團隊不能網羅外校學者專家,有效的跨校研究團隊自難組成。如此一來,各校研究團隊的組成妨礙人盡其才。

4.更嚴重的階級文化同時也在校內形成。階級高的可以吃好的與住好的,階級低的就吃差的與住差的,至於學生則用各種規範加以限制或排除。用稀奇古怪的會計程序防堵經費用於研究生參加教授的研究活動。

5. 對五百億大學而言,國際大師來台幾天,若協調出幾篇論文發表,還有更為划算的算盤嗎?要是投資年輕教授或研究生的基礎研究,將來可能因為他們生涯規劃進入其他機構,而成為別的機構的成果,是可忍孰不可忍?這是為什麼中央研究院院士來校演講可以鼓勵,中央研究院的研究員分享研究經費絕不可准,除非他們願意掛名自己學校的名稱。


原文網址: http://k-review.com.tw/2011/04/01/992/

五百億下復辟的封建文化
意見評論 04/01/2011
教育部斥巨資推動邁向頂尖大學,邇來各界多所批評,包括對評鑑指標過於重視期刊發表,重視研究而犧牲教學,資源分配不均造成人才集中少數學校,台灣學術繼續被歐美殖民等等。在這些宏觀的批評的更深層,已經出現極為顯著的微觀文化變遷,值得教育主管當局認真檢討。一言以蔽之,五百億的學術投資,已經引發學術生活的封建化,在台灣的教育界形成病態的人際交往,腐蝕人心。


封建文化的核心是諸侯割據與階級森嚴。這正是台灣學術文化日益陷入的一種難以自拔的氛圍。諸侯割據的現象無非就是封地之間不正常的競爭與對立,有關五百億補助的學校對其他學校強凌弱,大吃小的現象,往常已經多所探討,但是對於五百億學校之間的相互防範,則各界少有著墨。

在戰略上, 各五百億學校之間初期尚有討論如何結盟,優勢互補,但在實踐上,現在剩下的是彼此防範。由於五百億在各校之內的分配各有偏重,校內教師之間形成競爭,以至於各校嚴拒本校資源為外校專家所用,以免本校未能獲得補助的多數教授感到不平。這導致跨校的優勢互補不能形成。本校獲補助的研究團隊不能網羅外校學者專家,有效的跨校研究團隊自難組成。如此一來,各校研究團隊的組成妨礙人盡其才。

上述校內的平均主義大鍋飯心態,並不能緩和更嚴重的階級文化同時也在校內形成。幾乎各校都注意到,推動研究必須照顧到食衣住行,為了控制花在吃飯上的預算,各校絞盡腦汁。普遍的做法就是劃分階級,階級高的可以吃好的與住好的,階級低的就吃差的與住差的,至於學生則用各種規範加以限制或排除。其結果,如果接待的是各國院士,就如同是最高的婆羅門階級,講座教授與其他曾獲各種研究獎的所謂特聘教授,等而下之是第二個階級,但仍屬於統治階級。

現在,召開各種會議須要吃好的,就必須請個院士來掛名。但是當一般從事基礎研究的年輕教授須要聚集討論,規畫研究,如果響應追求卓越號召而興致勃勃組織國際團隊,不可避免會遭遇的是,國外的年輕教授來台商討合作研究,住不好,吃不好,甚至要主人自掏腰包墊付的事,時有所聞。相較之下,講座學者來台住五星飯店,像一陣風一樣稍縱即逝,然而有的單位樂於如此消化預算。實際基礎研究經費在此反而遭到壓縮,等於鼓勵年輕教授依附於資深教授手上已經逐漸失去動能的研究議程,而資深教授便仰賴所謂國際大師的加持。

封建文化對於博士後研究員與研究生尤其採取歧視。他們出國開會或研究受到各校各有特色的限制,有的規定學生的機票或高鐵票不能報帳,有的規定學生出版論文不能單獨掛名,有的則相反規定學生必須發表論文才能畢業,有的拒絕博士後研究員研究空間或設備,有的要求學生吃飯盒有另外的金額限制,等等稀奇古怪的會計程序防堵經費用於研究生參加教授的研究活動。

對五百億大學而言,國際大師來台幾天,倘若協調出幾篇論文發表,那還有更為划算的算盤嗎?要是投資年輕教授或研究生的基礎研究,夜長夢多,且將來可能因為他們生涯規劃進入其他機構,而成為別的機構的成果,是可忍孰不可忍?這是為什麼中央研究院院士來校演講可以鼓勵,中央研究院的研究員分享研究經費絕不可准,除非他們願意掛名自己學校的名稱。一群類似春秋戰國周遊列國的名士因而出現,他們是各校爭相合聘但不必開課的論文販賣機。

相互防範競爭,強凌弱,以及從生活待遇上劃分出講座與特聘之類的階級,就是封建文化復辟的明顯證據。教育部與各校不察,甚至以此自豪,但所鼓勵的,只是短期化的研究設計與各種在學術規範緣游走的學術造假。在階級意識瀰漫,且連食衣住行都區分尊卑的學術文化中散播自由學風,新一代已感到空虛徬徨,學術何物,乏人問津。
【知識通訊評論月刊一○二期】2011.04.01

嚴長壽:職校不應被沒有業界實務的博士壟斷

摘要: 1.台灣產業界普遍的問題是:目前高職畢業生難以補充基層技術人員的人力需求,甚至連技術學院的畢業生也不見得具備真正的專業技能,台灣社會正逐漸面臨一種基礎技術能力中空的窘況。 2.想要升級的專科為了滿足教育部的評鑑要求,大量引進了有研究學歷、卻無實務經驗的博士進入技職校院。這無異表明,職業學校率先迷信學術及博士勝過日積月累鍛造出的實作技術。是盲目崇拜學歷的虛榮,同時助長了高學歷通膨的現象。 3.一位外文系教授要教「應用英語」,他必須在五星級餐廳或旅行業實際工作,最起碼曾在業界做過深度觀摩學習,才能熟悉業界的行話,否則他怎麼教學生看菜單、點菜?教行銷要去業界看真的行銷推廣什麼,否則怎麼教?而不是只有行銷理論,那跟實務沒有關係。 4.如果高中畢業生告訴我,他喜歡餐飲,他必須能夠向我證明真心喜歡餐飲。好比曾在飯店打工若干鐘點,並附上扣繳憑單,寒暑假累積的時數超過半年、一年以上,而且對食材的敏銳度、餐飲的概念均有相當瞭解,而且經過負責的廚師背書推薦,這才表示你真心喜歡。教學的時候,才不會讓有實務基礎的學生,被迫要跟群沒有基礎的學生從頭再學一次原來已會的技術。這是種教學浪費,不公平。 5.專業老師的競爭力不在於多會寫論文、多會教學生考證照,「能否回到業界」才是他真正的「升等考試」。 如果學校的業師出去都找不到工作,沒辦法證明可以在外面生存,就代表他的東西已經落伍了,那他的學生又怎麼會有前途? 6.在學校教餐飲的業師,可以跟夠水準的餐廳與飯店合作。教職兩年告一段落,就到飯店擔任副主廚,而五星飯店的副主廚則可到學校當老師。目的就是要逼他們回到原生的土地學習新東西,並找新血進來。 這樣的交流,老師等於替他的學生造就未來,因為技術和人脈都已經預先鋪好路,知道業界需要的人才,也培養出適性通才的學生,才能夠全面提升技職與業界的水準。7.(以上為針對「職業教育」的看法,對於「學術性大學」各領域自有其學術必要性,個人不予置評。)














原文網址: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76&f_SUB_ID=228&f_ART_ID=320521

嚴長壽:職校不應被只懂理論的博士壟斷(下)

‧遠見 2011/05/24
我始終覺得,技職學院收一般高中畢業生也必須設立一定條件。現在,我們常聽到某某技職學院,招收到捨棄第一志願的學生,便覺得很有面子,大肆宣傳其辦學績效卓越。


【文/嚴長壽,摘自《教育應該不一樣》一書】

技職教育走偏 技術性勞力荒


想像一下,有一條汽車生產線,有一個調整人身高的工作平台、額外的護背、放大的螢幕字體、更好的照明等等,但員工清一色全是50歲以上的「阿公」,開工前還要做操暖身。嘿,他們組裝的車,可能比年輕人更好、更快嗎?答案是肯定的。


2011年2月,德國汽車業巨擘BMW啟用一座工廠,專為資深老員工設計這樣一條生產線。 五個月後,這條被稱為「阿公線」的生產線居然跌破所有人的眼鏡,產能驟增7%,遠超過其他流程分項的進度,而且整體投資不到2萬歐元(約新台幣80萬元)。可見「老薑」的厲害,他們多年的經驗、純熟的技術以及出色的工作表現,在技工短缺和少子化的今天,顯得無可取代。


阿公們出手,反而成為BMW的品質保證。BMW也決定,將這個世界首創的工作站模式擴展到BMW其他工廠。


其實不只是德國面臨技術短缺,台灣也有這種危機,而且更嚴重。台灣可以真正做事的「技術性勞力」空掉了。


產業界普遍的問題是:目前高職畢業生難以補充基層技術人員的人力需求,甚至連技術學院的畢業生也不見得具備真正的專業技能,台灣社會正逐漸面臨一種基礎技術能力中空的窘況。


如今不比過去,愈來愈找不到基礎技術人員,如引擎、機械維修的技術人員,甚至好的水電技師都匱乏,連待遇優渥的航空公司,都找不到專業的飛機修護人員。 反觀過去30、40年,打造台灣經濟奇蹟的除了知名的大企業外,背後更是由一群沒沒無聞的「黑手」頭家所支撐。


這些占台灣企業界98%的中小企業主,是台灣經濟奇蹟幕後的無名英雄,他們擁有扎實的技術能力,開一家自己的小工廠,憑著一身膽識,拖一卡皮箱凸全世界,英文不夠好,也能用優異的產品力,打開市場,成為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也因而打造不少「黑手變頭家」的奇蹟。


但現在,台灣底層這種堅實的技術能力卻被錯誤的教育政策逐漸掏空。






學校拚升格 學生拚升學


我們先回顧這20多年來高職、專科及科大幾項數字的消長。 1970年代,政府為配合發展資本、技術密集工業,高職與高中學生比例為六比四。


到了1980年代,為發展高科技工業及石化產業,廣設高職,將高職與高中學生比調高為七比三,這個時期高職成為就業人力最堅實的主力。


然而近10多年來,政府號稱因應知識經濟、產業轉型,技職教育政策也大幅轉向,高職與高中學生的比例又向下修正為五比五。但更值得注意的是,高職升學率從20年前的10%,這三年大幅揚升到77%的高峰。


在弭平高中、高職差異、延後專業分流之下,高職升學主義抬頭。換言之,有七成七的高職生,念的是職校,但仍以上大學(包括科技大學與技術學院)為目標。


為什麼高職生想要繼續升學?這又跟高等技職教育的盲目擴張有關。政府一方面縮減高職,另一方面,卻自一九九六年開始,大力鼓吹專科改制為技術學院;技術學院改為科技大學,彷彿是一場拚升格的競賽。


這場競賽令原本70多所專科,大幅減少到現今僅存的15所。可是幾與此同時,技術學院卻年年暴衝,自1974年成立第一所開始,2002年已經達到56所的高峰。


現在技術學院減為31所,因為已有20多所專科升格為科技大學,因此,科技大學在過去10年間,由2000年原本11所增加到現今的46所。


大量開放專科升級的結果,加上升等評鑑政策的誤導,大量為求升等的學校,因為缺乏博士師資人力,一時間創造了短暫的「博士假性需求」。


原因在於,政府沿用一般研究型大學的評鑑標準,讓想要升級的專科為了滿足教育部的評鑑要求,大量引進了有研究學歷、卻無實務經驗的博士進入技職校院。這無異表明,職業學校率先迷信學術及博士勝過日積月累鍛造出的實作技術。這是一種盲目崇拜學歷的虛榮,同時助長了高學歷通膨的現象。


不懂實務的博士 不該教職校


我在本書序言一開始提及的「教育氣球爆炸」絕非危言聳聽。在很多機會,我也大膽藉機向政府各級首長請益、建言:科技大學如果不趕快轉型,勢必造成新一波教育體制大崩盤。


如果我是技職學校的校長,必須認清自己的優勢和價值。職業院校要有自己的尊嚴和信心,任何學術界老師想進技職體系並不是無條件的接受,照單全收,甚至引以為殊榮。


如果今天一位聲譽卓著的學術型大學教授,要來以餐旅見長的專科學校教市場行銷,對不起,他得證明自己曾在業界服務,市場歷練過,或要求他在兩年的時間,利用寒暑假到各餐旅相關產業,補修業界學分。


再如,一位外文系教授要教「應用英語」,他必須在五星級餐廳或旅行業實際工作,最起碼曾在業界做過深度觀摩學習,才能熟悉業界的行話,否則他怎麼教學生看菜單、點菜?教行銷要去業界看真的行銷推廣什麼,否則怎麼教?而不是只有行銷理論,那跟實務沒有關係。


技職學校不能被只懂書本理論的博士所壟斷,另一方面學生也不是誰考高分就敞開大門,提供豐厚的獎學金,張臂歡迎。我始終覺得,技職學院收一般高中畢業生也必須設立一定條件。現在,我們常聽到某某技職學院,招收到捨棄第一志願的學生,便覺得很有面子,大肆宣傳其辦學績效卓越。


我的看法剛好相反,如果一般高中畢業生告訴我,他喜歡餐飲,那我認為他必須能夠向我證明真心喜歡餐飲。好比曾在飯店打工若干鐘點,並附上扣繳憑單,寒暑假累積的時數超過半年、一年以上,而且對食材的敏銳度、餐飲的概念均有相當瞭解,而且經過負責的廚師背書推薦,這才表示你真心喜歡。


這樣老師教學的時候,才不會讓一群有高職實務基礎的學生,被迫要跟另一群沒有基礎的學生一起從頭再學一次原來已會的技術。這是另一種教學浪費,一種不公平。


職校教師不應只在校內教學


同樣的,很多專業老師覺得自己有機會從業界到學校,打定主意一輩子蹲在校園當老師,這根本是錯誤觀念。


專業老師的競爭力不在於多會寫論文、多會教學生考證照,能否回到業界才是他真正的「升等考試」。


如果學校的業師出去都找不到工作,沒辦法證明可以在外面生存,就代表他的東西已經落伍了,那他的學生又怎麼會有前途?


我絕對不相信,一位業師可以一教10年,而10年前的東西,可以趕上現今的業界水準。因此,輪調和磨練才是最好的策略。


好比,在學校教餐飲的業師,可以跟夠水準的餐廳與飯店合作。教職兩年告一段落,就到飯店擔任副主廚,而五星飯店的副主廚則可到學校當老師。依據我經營亞都飯店的經驗,我聘用外國廚師,通常每次都只簽兩年合約,兩年後表現良好,頂多再續用一任。第二任期滿我絕少續約,目的就是要逼他們回到原生的土地學習新東西,並找新血進來。


這樣的交流,老師等於替他的學生造就未來,因為技術和人脈都已經預先鋪好路,知道業界需要的人才,也培養出適性通才的學生。


對很多業界來講,讓飯店的廚師去學校教學,趁勢可以將底下的人擢升上來培訓,也可以讓原來在工作崗位的廚師有工作歇息的機會,藉著教學重新整理自己忙碌工作中無法思考的心得,甚至利用學校管道充實自己的不足,即所謂「教學相長」,這樣大家都可以輪調,從學校重新進入業界的老師也可以引進優秀的學生就業,大家互相學習交流,如此一來,才能夠全面提升技職與業界的水準。


教育產品優良 就能吸引學生


假設職校有自信、有願景、有明確的方向,並且堅持自己的風格,如此一流的師資加上深愛這項專業的學生,我覺得這所學校一定會成功。


當教育從賣方變成買方市場之後,我覺得將來學校的定義也會改變。很有可能,未來的學校必須產出、提供更多的「教育產品」出來,學校必須要有各式各樣教學的元素,以更多元的方法來啟發孩子。


例如,廚師也可以選化學課程;文科學生可以修古典物理;設計系學生可以讀材料化學等;學生可以針對自己的興趣,進行「跳躍式」「點菜式」的學習,最後有沒有一張學歷已經不重要。他們甚至可以只選某個學校,某幾位老師的某幾門課程。


所以,我們要告訴學校和老師,如果你的學校陳列的都是雜亂、甚至過期的產品,你只不過是個「學術的雜貨店」,但如果你是專業書店時,等於挑出了特定族群需要的項目,這是關鍵,你可以規劃最好的產品出來,凸顯學校存在的珍貴價值,否則就得被迫下架。(以上為針對職業教育的看法,對於學術性大學各領域自有其學術必要性,個人不予置評。)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5月號;訂閱遠見雜誌知識庫;訂閱遠見雜誌電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