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2-09-19

華人移民各國的歷史的模型:母國內困境推人出國移工→移工外國社會低階層→漸漸站穩而後代成長→發現要照顧當地才會得到認定接納與維權。

評論:這描述了華人移民各國的歷史的模型,母國內困境推人出國移工→移工外國社會低階層→漸漸站穩而後代成長→發現要照顧當地才會得到認定與接納。

原文網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22/3/9/0/102239072.html?coluid=49&kindid=973&docid=102239072&mdate=0918110835




旅法華人:經歷早期“血淚路” 後代漸崛起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9-18 11:50:26


  中評社香港9月18日電/據法國《歐洲時報》編譯報道,大約在一個半世紀以前,中國便有人開始移居法國。如今,大約有50萬華人生活在法國。雖然每一輩的中國移民情況各異,但有些特性卻在一直保持:他們沒有形成穩定緊密的社群,來自不同地區的中國人與其說是共同生活在一起,倒不如說是比鄰而居。長久以來,法國主流社會對於中國移民的定義更多還停留在“生存和賺錢”,而諸如“社會關注”及“從政”等領域鮮與這個少數族裔群體劃上關係。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這種局面已然出現一些變化。近日,瑞士《新蘇黎世報》載文對旅法華人群體進行多側面的報道和解讀。

  早期移民“血淚路”:多為不可抗拒因素

  中國人移民法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世紀末:第一家由中國人開辦的澡堂就開業在巴黎。上世紀20年代,巴黎12區裡昂火車站附近一條名叫“白玉洛”和另一條名叫“拉奇諾”的狹小街巷已經初具一座小型唐人街的規模。這裡聚集著一戰時來法的中國勞工,他們主要來自中國的浙江南部地區,戰後,他們並沒有返回家鄉,而是選擇繼續留在當地汽車廠、飛機製造廠、紡織廠和礦井,通過從事體力活勞動賺錢,期望在自己在法國立足後盡可能地從中國將家人接過來。這股趨勢一直持續到1949年國民黨潰退中國大陸。

  據不完全統計,一戰期間,至少有145000名中國勞工組建成“華工軍團”遠涉重洋,來到歐洲戰場加入協約國一方,參與這場曠日持久的慘烈戰爭。

  在上世紀70年代末期,第二波華人移民來到法國,由於越柬戰爭及“紅色高棉”等原因,東南亞多國出現動亂,華人在當地受到諸多排擠,大批華人淪為“船民”(指乘船逃亡世界各地的東南亞人)被法國收留,聚集在巴黎13區附近,由於東南亞多為法國殖民地,這些“船民”又熟知法國語言文化,他們在來法後很快融入到當地。

  可以看出,早期的華人群體移入法國,更多是受到了歷史特定事件的不可抗拒因素,而接下來的中國人移民法國其方式和目的就明顯不同了。

  參軍入籍:廚師變大兵,大兵變老板

  在巴黎12區的阿格裡市集,有一家頗具特色的小中餐館“Fashion Délice”,店主是年輕的關蹇(音譯)和他的妻子孫娟(音譯)。這對華人夫婦跟部分法國的中國移民有著相同經歷:大約十年前通過留學來法,之後中斷學業到法國的外籍軍團參軍五年,退伍入籍後即從事餐飲或紡織品貿易積累到第一桶金,最終當上了小老板。目前,他們正在物美價廉地在自己的小餐館裡推廣山東特色地方菜。

  報道說,來法之前,關蹇老家青島曾經學習了三年的烹飪,據稱在退役後,他曾在巴黎13區的一家知名中餐館學習過幾個月的餐館經營,為自己未來開餐廳做準備。關蹇和孫娟的移民之路是近二三十年來中國人移民法國的典型案例,與前輩先人的移民路有著很大區別。




  一場由“居留證”引發的抗爭

  幾乎是與東南亞“船民”來法同時期,來自中國大陸的新移民潮也重新開啟。自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伊始,浙江南部,尤其是溫州的中國人就已經開始與他們遠在歐洲的親戚或同鄉取得聯繫,大批進入西歐。

  在媒體的傳統觀念中,法國華人大多務實,只要時機成熟,這些有意移民的中國人就會盡最大努力放棄原來的護照獲取當地國籍。比如前文提到的關蹇,在簽證到期後,為能成為一名法國人,他毫不猶疑地選擇為法國外籍軍團做義務兵,“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我的妻子,這樣能更容易幫她獲得法國居留許可”,關蹇如此解釋他的選擇。

  跟許多非西方移民一樣,來法華人第一年都會面臨居留許可的問題。關蹇和孫娟都是拿著學生簽證來到法國的,在簽證到期後,他們便成了“黑工”。由於越來越多的浙江南部居民湧入歐洲,他們要拿到一份學生簽證的“代價”遠高於中國其它省市,有時還要借助“蛇頭”(非法移民中介)的幫助才能成功,平均每個人分花費在5000-20000歐元左右。

  由於法國當地的移民管控機制效率欠佳,很長一段時間類似“秘密移民”的情況時有發生,但這種情況在2007年時任法國總統薩科齊推行激進的限制移民政策後出現很大轉折,想要移入法國的難度大增。當局對待非法移民甚至會動用驅逐出境。

  與之相伴的是,法國相關機構的排查力度也在逐步加大,警察頻繁進入華人聚居區和華人商鋪,查找非法滯留法國的中國人,甚至一度鬧出流血事件。2007年,在一次警察的糾察中,中國籍非法移民劉春蘭(音譯)從住處的窗口跳樓身亡。她的死亡甚至引發起全歐洲華人對所在國政府強硬對待非法移民的抗爭。

  中國人為何能在法國獲得經濟上的成功?

  與來自世界其他地區的移民不同,中國移民尤其是溫州人為歐洲當地的經濟做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

  中國人為什麼能在法國取得經濟上的成功?《在法國的中國人》(La Chine àParis)一書作者李夏爾.貝拉阿(Richard Beraha)曾作如下回答:因為在移民過程中花費了大量錢財,中國人來到法國後便“沒日沒夜地”工作以還清債務,然後他們努力積累資金,並在國內親朋的資助下踏上創業之路。

  在歐洲人眼中,中國人的創業之路非常具有特色。雖然當今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深化,但中國人在歐洲所創辦的企業幾乎都以小企業為主:在法國有2.5-3.5萬家華人創辦的小企業,平均初始投資金均在20萬至30萬歐之間。中國人在歐洲創業的資金來源,除了打工積累,很大一部分是來自中國國內,由他們的親朋好友提供的資助。例如,關蹇和孫娟開辦餐廳的啟動資金,有一部分借自在法國的朋友,還有一部分來自他們的父母親戚,關蹇的父母都是“Fashion Délice”股東。

  溫州人之間的互相借貸機制運作也非常成熟,每個在法國的溫州人都有數十個在國內的親戚,需要創業時,每個親戚會凑出100-5000歐元或更多的資金,因為,他們不會讓自己的錢躺在銀行賬戶上“睡大覺”。

  此外,群體封閉也是華人移民的一大特征。不僅是與其它國家的移民之間,在同樣來自中國的移民之間,每個地域的移民大都相對獨立。比如,來自溫州的移民都會稱自己是“溫州人”。在法國大約50萬左右的中國人也幾乎沒有一個代表性的統一組織,在社會公共事務中,與街頭政治中常見的阿拉伯人和非洲人相比,中國人還處在“隱身狀態”。在當地人眼中,中國人大都埋頭賺錢,不問世事。不過,這一點在近幾年出現了變化。

  崛起的華人後代 政治參與感加強

  時代的發展、政策的變遷,也讓長久以來形成的華人移民特征出現“蛻變”。老輩移民出來時多經歷政治動蕩,對於社會政治事務有種骨子裡逃避感,但到了新一輩移民,或許不會再這樣。比如關蹇的觀點便代表著大多數旅居法國新移民的想法:在日常物質生活的需求得到滿足之後,會開始對政治事務感興趣。

  中國媒體的一篇報道中寫道,生存環境的變化使華人移民意識到融入當地社會不能只靠埋頭賺錢,敢於發聲才能獲得認可。2010年巴黎美麗城爆發華人群體的反暴力維權事件,正是這種維權,法國華人將多年來積於內心深處的生存焦慮,對主流社會及政府訴求呐喊出來。

  移民群體特征的變化還體現在移民“華二代”、“華三代”身上。由於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中法人均收入的差距從40年前的30倍縮小到現在的5倍,加上受歐債危機的影響,法國經濟增長緩慢,民眾收入下降,以來法國賺錢為目的的中國移民日趨減少,老一輩移民的後代逐步成為華人移民群體的主體部分。他們從法律上以及社會意義上都是地道的當地人,沒有上一輩人居留許可上的麻煩,經濟條件受教育水平也改善了許多。對他們而言,只有積極地參與社會公共事務,才能更好地維護他們的權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