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3-07-06

矽谷無法被複製:文化移民人才是成功的關鍵(mashable.com):真正創造出矽谷的是特爾曼在史丹佛教學時培養出來的一大批學生,以及這些學生之間良好的關係。特爾曼這些學生最後也都成為了產業內的領導者。

原文網址http://share.inside.com.tw/posts/1354

矽谷無法被複製:文化移民人才是成功的關鍵(mashable.com)

http://mashable.com/2013/07/04/silicon-cant-be-copied/

過去50年,人們一直想搞清矽谷成功的秘密是什麼。

1960年時,矽谷已經因成為科技中心獲得世人的關注。它育成微波電子產業,為產業與學術合作樹立典範。當法國總統戴高樂到訪矽谷時,曾為矽谷的研發園區而驚嘆。

史丹佛大學是矽谷的心臟,它成就了一批領先企業,比如惠普、Varian Associates(瓦里安聯合公司)、Watkins-Johnson、Applied Technologies。這些企業推動了前沿技術的發展。顯然,矽谷孕育了一些不同的東西:創新和企業家精神。

1、最初的嘗試:企業們拒絕合作,失敗了

很快,其它地區試圖複製矽谷。1960年代,一批高科技企業組成的財團準備在紐澤西複製矽谷,這是一次認真的嘗試。他們還邀請了德里克特爾曼(Frederick Terman)參與,特爾曼曾在史丹佛大學擔任院長、教授和工程系主任,他當時已經退休。

曾幾何時,特爾曼被人們稱為“矽谷之父”,他將史丹佛羽翼未豐的工程學院變成了創新引擎。通過鼓勵科學與工程部門合作,將它們與本地企業銜接,專注於按產業需求進行研發,特爾曼創造了協作、訊息交換文化,正是這種文化定義了矽谷。

這正是紐澤西想複製的。它本身已經是領先的科技中心,那裡有著725家企業的實驗室,包括美國無線電公司(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默克公司、還有晶體管的發明者貝爾實驗室。它擁有科學和工程員工5萬人。但是,紐澤西沒有著名的工程大學,企業不得不從其它地區招聘員工,它們很擔心人才和技術員流向其它地區。儘管普林斯頓大學就在附近,但這些企業全都迴避大學的研究,它們怕機密洩露。

於是,紐澤西企業和政府們(由貝爾實驗室主導)決定建立一個類似史丹佛式的大學,這正是他們希望特爾曼做的事。

特爾曼草擬了一個方案,但無法執行,因為產業不願意合作。1996年曾有一篇論文《銷售矽谷(Selling Silicon Valley)》記錄此事,論文顯示,美國無線電公司不願意與貝爾實驗室簽署合作協議,埃索石油公司不願意與大學共享精英研究員,默克公司和其它藥劑公司希望研發資金為自己所用。如果沒有共同需求,企業就不會與競爭對手合作。

後來,特爾曼又在美國達拉斯州嘗試,也是因為相同的原因失敗。

1990年,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邁克爾-波特(Michael Porter)提出一套地區創新中心建立方案,這一次它的中心是地區性研究型大學。他發現企業和特定供應商聯繫的地理密度可以提高特定產業的生產力、降低成本。於是,波特認為將這些元素集中起來,就可以人工創造創新中心。

波特和大批地區顧問遵照波特的理論,在全球自上而下規劃創新中心聚落。公式大體雷同:挑選一個熱門工業區,在研究型大學旁建立科學園區,提供補貼,刺激特定行業來園區紮營,營收創投環境。

2、失敗的原因:矽谷文化難複制

遺憾的是魔​​法無效,全都失敗了。全球幾百個地區花巨資想建立自己的矽谷,但無一成功。波特和特爾曼沒有想到的是,學術、企業及政府對航空與電子領域的資助並非創造矽谷的關鍵因素,真正創造出矽谷的是特爾曼在史丹佛教學時培養出來的一大批學生,以及這些學生之間良好的關係。特爾曼這些學生最後也都成為了產業內的領導者。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資訊學院院長安娜麗- 薩克瑟尼安( AnnaLee Saxenian )對人、文化與樞鈕的重要性有著非常深刻的理解。1994年,薩克瑟尼安在其著作《區域優勢:矽谷文化和競爭》(Regional Advantage:Culture and Competition in Silicon Valley)中,就將矽谷的演變與128公路(Route 128)進行了對比,以此說明為何其他地方無法複製矽谷的成功軌跡。

薩克瑟尼安指出,20世紀70年代之前,波士頓在創業公司活動及創投領域都遙遙領先於矽谷,其最大的優勢是地理位置與東海岸的產業中心非常接近。但到了80年代,矽谷就變得有點像128公路,大科技公司周圍圍繞著許多小科技公司,擁有世界頂級大學、創投氛圍逐漸熱烈、軍事資助也不斷增強。後來,矽谷變一舉超越128公路,並遠遠將其甩在身後。

矽谷之所以能夠超越128公路,文化是最關鍵的因素。在矽谷內部,時刻都有新公司成立,人才需求量不斷上升,其專業的網路和快捷的訊息交換通路也為矽谷打造獨特的競爭優勢。矽谷的企業非常清楚,只有合作與競爭同步進行,才有可能取得成功。這一點也反映了加州獨特的支持競爭的文化。在這個生態系統中,非常歡迎企業進行嘗試、冒險並共享成功與失敗的經驗。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矽谷就是一個非常開放的系統,一個龐大的、在Facebook誕生之前就已經存在真實的社交網路。

當然,矽谷周圍的環境因素也不容忽視。矽谷與海灣和山丘鄰近,擁有大量適合散步、休閒的路線。這一點對於樂觀與開放的文化無疑非常重要。

3、接納外來移民成就矽谷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在1995年至2005年的10年中,所有矽谷創業公司的創始人有52.4%來自美國以外的地區,這是整個美國移民數量的兩倍。但這些外來者完美的適應了矽谷的氛圍,並知道如何參與、建立自己的社交圈,享受與美國本土居民相同的權利,這些無疑體現了矽谷的非凡之處。以Google為例,該公司現在就像一個聯合國,在Google的食堂中,你不止能夠看到熱狗,還能找到中國菜、墨西哥菜,甚至是印度的咖哩。

這些移民為矽谷帶來了不同地區、不同文化的知識,他們非常清楚自己國家的人喜歡什麼產品,這一點就給矽谷創造了無可比擬的優勢。這也是矽谷能夠從製造收音機和電腦晶片發展成為擁有搜尋引擎、社群網站、醫療服務和清潔能源等技術的綜合性科技中心的關鍵因素。

當然,矽谷也並非完美無缺,比如女性、黑人以及西班牙裔的創辦人非常少見。而創投們也都喜歡投資於短期內能取得豐厚回報的公司,這種趨勢直接導致了社群應用程式和圖片分享應用程式的氾濫。最後,矽谷不動產的價格已經超越了美國大多數地區,只有極少數的人能夠在當地購買不動產。

4、真正的危機是留不住了人才

上述這些缺點拖累了矽谷成長的步伐,但卻無法阻止其成長。唯一能讓矽谷發展出現變數的是,曾經大力支持這種氛圍的政府。比如,矽谷對人才需求量非常高,但政府對工作簽證的嚴格限制卻阻礙了矽谷的開放性。根據最新數據顯示,目前美國至少有100萬外國打工者正等待著永久居民簽證的發放。簽證獲取的困難程度迫使了許多人才選擇離開,而留下來的人也對這種不善意的氛圍感到沮喪。

優秀人才的流失,可能會扼殺矽谷企業的生命。你能看到在新德里或者上海,矽谷的競爭對手正不斷湧現。   

當然,矽谷至今仍掌握著創新並使其產生作用的秘方,因此它未必會倒下。即使有一天矽谷倒下了,相信它也能迅速爬起來,因為它擁有自己的秘方:招攬優秀的人才。

本文編譯自搜狐:http://it.sohu.com/20130705/n380749882.shtml

原文為 Mashable http://mashable.com/2013/07/04/silicon-cant-be-copied/ © Inside Corp. 硬塞的股份有限公司 2011 - 201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